公民寫手

南投.車埕.小旅行

文。攝影/ Show Ray

車埕小鎮,目前絕對是個週末暫離城市的小旅行好去處之一,尺度適中,遊客適量,步調舒徐。

這裡有著24小時流轉著的一股自然氣息,全年無休,任人汲取,即使鎮上唯一一家7-11在午夜11點便關燈打烊(而且未提供提款機)。

由於一個倉促的決定,臨時在台中火車站買了張慢車票,搭上最後一班集集支線小火車,短短五、六節車廂而已,一路經過許多對我而言終於不再只是地名的小站,過了二水、集集直到水里,再幾分鐘後,駛入一脈人工打鑿出的小隧道,便正式宣告抵達了車埕—這個由山勢湖影包圍環繞的祕境。


左:車埕日景右:車埕夜景

######

白天,每當小火車進站,手持冰棒還外帶木作小物的遊客群,會從附近各棟木建築中陸續湧出,翻上沒有欄杆的自由式月台,先與剛下車還緊貼彩繪車廂拍照比YA的來客摩肩擦踵一番,再一進一退攻守交換。國寶級小火車稍歇後,以承載當年巨木的相同姿態,緩領乘客進入隧道,駛回城市,一日演出數回。

鎮上民居仍是斜瓦素牆,隨地勢依附或疊積,沒有突兀之作,天際線流暢有機。小火車離開後,站在遊客熱度暫退的月台上,除了欣賞略帶鑿痕而並不圓整的隧道弧緣,還可見到由木造車站、蜿蜒老街與聚落、木業展示館和背後群山交錯的空間韻律。這些演繹人與環境諧和感的有機體,都是車埕的生活文化資產。

  
左:車埕到了  右:彩繪小火車與小月台
  
左:指示牌  右:老街磚牆,停了一台檔車真是絕配

######

約莫傍晚時分,遊客退散,平日夜裡,鎮民總是早早歇息,白天聚落些微沾染上的喧鬧,已在月光下完全褪去,四周靜謐,彷彿一切潛入湖光與山勢之後。

但也總有歡樂時刻,一年大概就寥寥幾次晚會,在我抵達的第二晚遇上了一場。這日,車站旁的臨時夜市攤自午後就開始熱身,站前小廣場擺滿塑膠椅,男男女女扶老攜幼出席,我心想,這些應該就是全鎮居民了吧。

台上歌手與一首首中英客台語歌輪番上陣,音響效果迴旋至四周山腰共鳴,我無心注意都是哪些歌曲,只想繞上老街高處拍下幾張聚落晚會的影像,走著走著,聽到主持人串場時口誤:「OOO這次很高興來到集集表演吧…」,隔壁楊桃汁攤上的阿桑立刻不耐接了一句:「咱這是車埕啦。」

    
左:晚會盛況 右:樂音在半山腰迴盪

#####

車埕曾經是中台灣林木輸出的樞紐,靈魂之中,飄動著自歷史傳出的濃濃木頭氣味。

在伐木業仍合法的當年,在地「振昌木業」的孫家已將大木裡裡外外無一不用,從木板至精油,整體產業鍊稱霸全台。七零年代中期,政策禁止木業外銷,車埕難以抵擋整體衰退大勢,在外界瘋狂經濟起飛建設的二十年之中,反身靜蘊……

921後,南投各地大破後亟需大立,車埕既具備產業特色,又是集集線終點站,周邊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和明潭發電產業體系密切關連,重新受到注目。經過規劃團隊多年細細斟酌,大量再利用適合的舊建築與木料,以「木業展示館」看護了「振昌木業舊廠」,新舊交疊的主體敞對遠方山形,重新暢述木業故事。你在現場,絕對不會意外「木業展示館」拿到了2009年台灣建築獎。

 
左:多層斜屋頂與山勢呼應  右:「振昌木業舊廠」再利用

 
左:木業展示區  右:文創產品區

周圍環境也經過一番整理,除了重建車埕車站,還積極爭取各地預計拆除消殞的鐵道遺產:火車頭、號誌塔、車廂…,遷此續命,逐漸為車埕累積出鐵道環境博物館的蒐藏深度,體現著舊時被稱為「車場」的歷來使命。

這些年,車埕小鎮的產業地景,就這樣被慢慢拿捏力道地維護著,主要經絡已逐漸疏通,周邊木建築群穴位也得以炙活,修復與維護的心力難以計量。原本在他處瀕危的多種鐵道文化資產,已在此重生成各種環境藝術;儲木池與天車採取另一種姿態,回應當代機能。整個園區遊客動線流暢,層次十足精彩,這是一頁車埕的歲月集成。

 
左:車埕車站  右:從他處搶救而來的號誌塔

  
左:儲木池與休憩區  右:天車

######

921震後當然不能僅依賴公部門的規劃與挹注,振昌木業將部份土地售予公家一起打造「木業展示館」之外,家族欲讓荒廢二、三十年的林場重生,由第三代親自監工,在鄰近自有土地上鑄就出一棟「林班道」,從配置、質色、尺度與細部皆處理得拳拳到位,與車站、木業展示館、儲木池以及周邊諸多木造建築,形成一小區觀光與管理機能完整的核心區。

 
林班道

「木業展示館」濃縮了在地木業精華,提供教育、導覽、手作工坊,並親身展示著舊建築木造工法;「林班道」則提供休憩消費為主的互補機能,內有各式手工藝小攤店與飲食區。兩者之外,車埕老街維持了社區尺度,地方藝術家作品處處可見;月台附近,木房子裡佈置水里鎮農會的農產品包裝行銷;巷弄轉角散落民居、小吃攤和手工藝小店,到處是質樸原味的手寫小招牌…。

當大木作故事被重塑呈現,舊磚牆在旁相隨;當割字玻璃櫥窗與手寫木塊價目表並存;當大陸口音尚未普及;當資本主義的浮華並未完全攻陷…,車埕就如同一列集集線小火車,緩緩地走著自己的支線軌道,承載著歷史重量,恰如其分扮演自己,同時適量滿足當代遊客的多元需要。

 
車埕老街

當然,到此一遊僅吃根冰棒就離開的假日遊客不在少數,週間的觀光斷層與環境負荷也持續存在,假日外來汽車常會霸氣駛入,都是現實問題。但車埕已盡量踏實地扮演一個小小的集集線終點站,盡量誠實地鋪陳了木業發展的前塵今生(與來世),成為串連日月潭、水里、集集等地的一處捨不得不造訪的中繼精緻小點,一切,還需要時間。
   
######

離開前在「林班道」吃午餐,側聽到鄰桌一位製帽女老闆與朋友的對話,她邊吃邊平實地聊著如何增加設計、改良樣式、利用當地材料、找地方廠商合作,又如何如何每季都慢慢增加新的顏色與款式,表達出地方製帽業的特色,話中滿是嘗試勇氣。

終於,我明白了,這兩天車埕小鎮交付的諸多零散隨感,之所以能貫串、具體化成這一短篇,是由於這裡處處透露了一種從諸多細節慢慢匯聚出的,一脈手工打鑿而持續傳遞人與環境諧和感的,車埕聚落的溫度。

滿足地搭上午後小火車,鑽入隧道,像根舊木頭般地往城市移去。手中握著小火車車票,那是你也記得的那種小片長方形的厚紙,日期處存在油墨打凹的老質感,回憶也隨之印記。

於是我記著:那晚搭末班車抵達的大夥兒從月台跳下的恣意、在山色有無中若隱若現的亭中制服小情侶背影、在站前草地上一年一度集合了全鎮居民的歡樂晚會、彌滿霧氣而靜靜躺在路邊木椅上的一串帶葉橄欖、那夜色升上時仍了無波瀾的儲木池面的寧靜…….


儲木池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