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台南鄉野手札:從土地長出來的名字

這幾年因為工作還有貪玩,讓我有機會在台南山區、海邊來來回回的跑,從夏天跑到冬天,再從春天走到秋天,各個季節的風貌展現不同姿態。

雖然大多不像大山名勝,有絕美的景色吸引大批觀光客來朝聖,但我覺得它可貴的地方是在於很樸實,很生活化,光是居民的日常作息及感受四季的變化就很迷人!

但南瀛(原台南縣)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你想先認識一個地方,先從地名著手就對了!沿著鄉下的道路行走,常可見到保留著鄉土地名的聚落,地名可說是一個地方的縮影,通常是由歷史脈絡、自然環境、溪河、產物等做為命名的由來,往往從地名就可大概猜出這個地方特徵為何?以東山鄉(區)來說,根據記載,戰後初設番社鄉,後因地方認為「番社鄉其名稱粗俗,且易被人誤會為高山族之番社,擬採山在本鄉之東之義,改名為東山鄉」。

除了鄉名的淵源,不論你是從六甲、東山市區還是從白河上來,沿途都可見到很有草根味的地標牌,有機會的話,也可以隨性的繞進產業道路,有時小小的指標牌就隱藏在小叉路口,嶺子腳、班芝花坑、番子厝、李子園、鹿寮埔、科尾、檨子腳等,細數一下,竟然超過50個以上的鄉土地名。可見在早期交通不便的時候,為很多偏僻的庄頭或角落取個名字,有助於當地居民辨別方位,這些地名至今農民仍在使用,甚至我這個外人也得靠著這些地名尋路。

東山的山腳下還有一個以西拉雅族語譯音命名的部落-「吉貝耍Kabua Sua」,Kabua是木棉,Sua為部落之意,所以吉貝耍是「木棉部落」的意思。

吉貝耍不但保留了傳統夜祭典(夜祭、哮海祭等),南102線道也還種植著木棉,吉貝耍人早期會採木棉花晒乾煮成茶來喝,棉絮拿來做成枕頭、墊被的填充物,木棉枝葉可以入藥,是部落裏相當珍貴的資源,為族人所喜愛。


哮海祭-這二年,先由在地的小學生進行第一次儀式,將傳統文化往下紮根 

沿著省道3號往南走到楠西鄉(區),隱於山谷河床中也有個有趣的地名–龜丹村。「龜丹」據說是因為本地溪畔有一酷似一隻巨大的烏龜趴在潭邊而得名,孩童以石龜為跳水踏點,但常有小孩溺水,古老傳說此石龜已修煉成精,需有孩童陪伴,成精之龜必有內丹,龜丹就是烏龜的精華。

而另一種說法是,龜丹是平埔族語詞,是溫泉的意思。在第一次知道龜丹的時候,腦子就飛出了「龜丹?從烏龜身上提煉出來的神丹?!」,我猜中了八成的意思!

這種從土地長出來的名字,在台灣各地鄉下仍然很多,我覺得既然是地名,本來就該和地方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可惜的是,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地名再一次更改,主要以中華文化主流價值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做為命名主軸,地名與地方根源、棲息地沒有太大的關係,不但失去了在地的生命力,也會影響日後地方史的考察! 

還好,這段歷史淵源在台南鄉下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現在就翻出陳年的台灣地圖,先用眼睛找一找有趣的地名吧!反正,舊地名不會有版本更新的困擾~


找找看有哪些有趣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