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生態村很棒,但覺得現實上似乎行不通。
「其實,不須在生態村一樣可以過永續的生態生活。從個人開始,過永續的生活方式,再擴大到家庭、社區、社會與國家,一個永續的世界就誕生了。」紀錄片導演史蒂芬‧沃夫 (Stefan Wolf) 樂觀地說。
尋找歐洲生態村
今日,以生態為名的活動越來越多,例如生態觀光/旅遊、生態農場、生態社區等。什麼是生態村?「生態村是具有相同目標的社區,以社會、經濟和生態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沃夫說。他所調查的歐洲生態村在許多方面儘管有所不同,但共同點在於尋找另種生活方式,因為現在的生活方式大部分都在破壞地球。同時,他們也重視有機和在地的食物和農園、生活用具,強調「自我負責」的態度並付諸行動。
出生於奧地利,年方26歲的沃夫曾在紐西蘭、澳洲的有機農場進行生態換工旅行 (WWOOF)。透過生態換工旅行的活動,沃夫才知道有生態村,越覺得要提倡這種生態生活方式讓更多人知道,而這也是他拍攝「歐洲生態村紀錄片」的動機。
年輕的沃夫剛開始並不懂得如何拍片,身邊朋友也沒人知道生態村是什麼。但憑藉一股強烈拍片動機,並透過「Eurotopia」這本介紹四百個生態村的書籍以及口耳相傳的力量,沃夫最後選定十個歐洲生態村來進行拍攝。
沃夫觀察到影響生態系統能夠永續和不能永續的面向,他認為能源、飲食、用電、用水、建築、排泄物、垃圾處理、交通、消費、醫療、教育、衝突調解與決策機制,是主要面向。就能源與飲食來說,在石油產能巔峰 (peak oil)、氣候變遷的危機下,高油價與環境破壞將使糧食自給率僅32%的台灣面臨高糧食價格的風險。
沃夫指出,不用石油的有機農園在高油價時代中顯得特別重要,有機農園讓生態村更永續,而且保護生物多樣性、避免因種植單一物種而受到沙漠化的威脅。以俄羅斯小型家庭農園的發展為例,俄羅斯家庭農園使用少量土地(將近3%),卻能生產出超過全國半數的糧食(53%)。相對來說,大型的農企業農場,土地使用達97.1%,卻僅能生產不到全國一半的糧食。
家庭農園的出現
小型家庭農園是怎麼出現的?沃夫表示,俄羅斯人受到安納塔西亞 (Anastasia) 這一暢銷書感動,引發許多俄羅斯人回到土地運動,數百個生態村也因而在俄羅斯出現。書中提到,每個家庭可以透過自己的「家庭領土」(family domains),來實現自給自足的理想。
沃夫以俄羅斯 Kovcheg 生態村為例,這村子在2001年建立,有250人,超過一百棟房子。他們用天然建材蓋自己的房子、生產自己的有機食物、有自己的學校,也用天然方式養蜂。每個家庭擁有一切讓他們得以快樂與簡單生活的必要因素。
「他們的生活如同天堂一般。」沃夫描述。
有人問:「可是,生態村的第二代,長大後離村到外地工作,如何延續生態村?」
沃夫說:「這問到了核心點,但各個歐洲生態村情況都不盡相同,具有直系血緣關係組成的生態村,仍是讓人們凝聚的主要原因。」他觀察,很多年輕人讀大學或工作後,最後會回到生態村,例如七本林登生態村的人數仍在增加。
「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沃夫引用印度聖雄甘地的話,做了總結。
(本文作者曾任職於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本文曾刊載於2013/03/17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今選)
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為夢好棒~!!!
謝謝你的迴響。甘地這句話一直是非常強有力的!
在都市如我們居住的水泥叢林,有可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