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玫瑰鸚鵡遊台灣(1)–細雨中訪菁桐

2014.04.14與Jamie訪菁桐

在北車等待Jamie的時候,遇上了一位打扮時髦的東南亞女子,眼睛大大的,長長的睫毛眨呀眨,用非常燦爛的笑容問著我要去桃園得在哪裡買票,原來今天是她工作兩三年來,難得有的一天假日,所以想要去桃園逛逛。看到她太陽般的笑容配著時髦的打扮,臉上散發出一股興奮期待氛圍,就義不容辭的如保姆一樣引她去售票處,這是一天的開端,而接下來一整天,其實我的心情大概也就跟她沒有兩樣,充滿了驚奇與歡欣!

與陳大哥的初遇

爬往山上的小火車,載著我們對於菁桐的疑問以及想像,路上兩個女孩吱吱喳喳的,換了一次車搖搖晃晃的到了終點站菁桐。前幾天在日本感染了諾羅病毒而導致的症狀,使我一到了車站就急著找廁所,電話中跟陳大哥確定了在楊家雞捲集合,就算找到了楊家雞捲,先找的也不是人而是廁所,順著指引,我們正往廁所方向走去時,在半途,有一位留著半長髮的中年男子突然映入眼簾,「廁所在前面,不用問。」走了幾步,快到時,他又補充了一句「在左邊。」--他就是陳大哥,而我們的第一句對話竟然是從廁所開始。如同電影一般戲劇性。

吃了美味前所未有的雞捲以及香菇雞肉粥後,我們在一位最熟悉菁桐的社區工作者帶領下,明白了這個舊名菁桐坑的地方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出現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堡圖上,是全台灣最早也最重要的煤礦開採重鎮,在九份採金礦的台陽公司,當然也在菁桐採了煤礦。

而身為採煤礦的重鎮,菁桐車站更是平溪支線最早的一個車站,全盛時期有十多名員工替車站服務,一旁甚至蓋了鐵路員工宿舍,可想見其興盛風貌。隨著煤礦資源的枯竭,現在菁桐車站只剩下一位站務員替我們服務,在十多年前社區營造工作者進入社區之後,搭上幾年前風行的鐵道熱,這裡成為了以懷舊風味吸引觀光客的小鎮,至今最大宗遊客以香港、東南亞為主。鐵路員工宿舍也整修為菁桐歷史故事館,館內除了介紹小鎮歷史、展出採礦工具外,也展出當地藝術家之繪畫創作。這裡有一點商業活動但是小鎮淳樸風情仍可嗅聞幾分。

陳大哥帶路下,我們在街上店家遇見了坐在店門口的八十幾歲老奶奶,現在店面是由兩位少女賣著天婦羅,奶奶年輕時候跟先生兩人賣著饅頭、麵條,古早老機器迄今也仍然放在店裡頭,只是深睡塵封著。深耕此地多年的陳大哥,宛如回到家一般,一路上商家的招呼不斷,可見當地人對他的認同以及熟稔。要說他已經歸化菁桐,一點都不為過。

招待所一隅

信步穿越老街,我們走到台陽公司蓋的招待所,建築型式為和洋折衷書院造。在西方文化影響日本甚深的時代,他有個洋名叫做石底club(日本名喚石底倶楽部),尚未進門就已經被美麗的鑲嵌玻璃吸引,忽然回憶飄到了停留澳洲時期,借住友人維多利亞式的老宅,也有美麗的鑲嵌玻璃,不曉得是否為同一時期呢?玄關更是鋪設了馬賽克地磚,在許多精緻小細節裡頭,不難想像當時的台陽礦業是多麼繁盛跟規模龐大。

才從京都回來,卻在這裡發現了另外一種異鄉情懷,一棟集當時頂尖工藝、技術的74年老房子,到底承載了多少回憶?這裡停留了哪些上流社會名媛紳士?舉辦過哪些宴會?都只能任由腦海馳騁想像來補足了。

整個下午,我們交換著彼此的故事,外頭時而下雨、時而雨歇無風,陳大哥則因應我們的冷熱狀態,有時弄炭火替我們取暖、有時開小窗通風。聽著遠方的細水流聲、讓細水沖刷我們心房,洗去塵埃、留下靜靜的心。這是大自然的力量,感謝風聲、雨聲,還有這裡的可愛人們。我們摸著滿足的肚腹、用過晚餐之後,帶著身體心靈皆充電的自己繼續搖搖晃晃回到台北城。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