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洄瀾鐵馬 有機農業服務學習行旅側記(上)

個人進入宜蘭大學服務的第一年,即開授「生物多樣性」課程;除正常授課外,原則上會安排修課同學去台灣最出名的生物多樣性聖山—福山植物園進行戶外教學。此外,也補充甚多有關時事性的環境議題,並要求學生針對環境相關議題至少寫1~2封信給權責單位,如:縣市政府、環保署、立法委員,做一些建設性的投書,以落實現代公民關心環境的義務及公民素養。投書後,來自權責機關的回應大致有不錯的佳評。雖然偶有公務機關抱怨,說有些議題稍冗覆;但多年下來,整體而言還算是有落實學以致用吧!

服務學習計畫

去年搭配學校的服務學習課程計畫,我們到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去做服務志工。除了協助小農們早上擺攤、午後收攤外,學生也在此期間了解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希冀對農業掌握粗具樣貌後,也能對友善耕作的農產品有不同的感情;可以看到食物背後真正的價值,而非僅僅外在的秤斤論兩價格。

本學期課程搭配的服務學習計畫,我想來個更有行動力一點的活動。剛好寒假期間,看到澳洲青年安德魯來台灣學中文近一年後,在離台前想以單車環台、並替勵馨基金會募款的行動方案。雖僅是他一個人的行動,卻獲得甚多迴響;並在10多天的行程中,募得參萬多元捐予勵馨基金會。我深受感動與鼓舞,遂規劃仿效他的行動方案。由於時間有限、也配合生物多樣性課程主題,故將重點放在花蓮縣的友善農業,尤其是前縣長謝深山在任時推廣甚力而有知名度的無毒農業。

原計畫利用大學春假4天鐵馬行程,要由花蓮拉拔到台東池上或關山地區,來一探池上米或關山米的故鄉。但在個人3月中旬做過行前探勘後,考量同學們初次騎乘,腳力恐無法負荷;遂維持4 天,但縮短整個行程只到花蓮縣玉里鎮。

四月初第一天,由宜蘭搭乘台鐵早上近10點的區間車到花蓮北埔車站。先到站旁租車行的吳進添老板家挑好、並調整好單車,一列鐵馬人就浩蕩由吳老板帶領去當地的小吃店,領略當地的風味小吃;包括:蘿蔔蛋、蒜泥白肉等。小吃店生意非常好,連花蓮縣政府的員工也在此用餐。若無人介紹,很難找到如此經濟實惠的小吃。用完餐,由吳老板帶領學員走七星潭的自行車專用道。沿著海岸前行,蔚藍的太平洋就在眼前。在中途七星潭邊,吳老板的租車店再度調整裝備,並請其介紹單車騎乘的安全注意事項;尤其要注意左右方向的前後輪剎車先後順序,以免在下坡時先誤按前輪剎車而倒栽蔥。

花蓮畢士大教養院

之後轉往193縣道,前往此行服務學習的第一站、也是我們代為募款的花蓮畢士大教養院參觀。感謝溫秀娥院長及其德籍董事長顧美玲修女的親自接見,並由專職秘書陪同參觀教養院各樓層。畢士大創立至今已有50多年,由早期的盲女習藝班,到現今增收智障、聽障、肢障、唐氏症、自閉症、腦性麻痺等各類身心障礙者,以解決社會及500多個家庭的需求。收容對象主要有二類:一為3~10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不分宗教、籍貫、地區的兒童。另為18~30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且有工作學習能力的身心障礙成人。服務項目有:物理復健治療、教育安置、生活照顧、日常生活自理訓練、音樂治療、美勞樂器訓練、體能訓練、職業訓練等。

令我們動容的是,重殘部院生24小時皆有專人照顧其生活起居。目前有院生近百人,工作人員60多人。經費雖有政府對身心障礙的福利補助,但與需求仍有差距,仍需各界捐款。因此行前經由租車店吳老板的介紹,我們希望此行能為畢士大略盡些心意。參觀過程中,看到不同障礙程度的院生接受復健、木工訓練、手工訓練、刺繡訓練等課程。一樓也展示、義賣其辛苦耕耘得之不易的手工產品、附設輕障生的洗車服務等,以期有機會可自力謀生。我們在一樓也義購他們出廠未久的麵包及一些手工品;想想有身心健康的軀體,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若您有開車到花蓮,也歡迎來到一樓的洗車工坊,讓他們提供週到的洗車服務。

在大王菜舖子的志(換)工利用漂流木雕成的精緻廚具

在大王菜舖子的志(換)工利用漂流木雕成的精緻藝品

大王菜舖子

之後續往第二站的大王菜舖子參訪。位於市區外緣忠義三街的菜舖子,菜舖主人暱稱:大王(王福裕先生),原是成大博士班學生。在一個機緣下棄學從農、亦從商地經營起「大王菜舖子」,成為友善耕作小農的產品集貨站;標榜只賣二樣東西:在地新鮮、與自然純淨。

糾集認同的消費者,以宅配的方式行銷全台約100~300戶家庭。產品來自純淨的花東縱谷農場,和花蓮海域的水產品;當日採收,立即配送。大王菜舖子同時自製蚓糞廚餘堆肥,值得推廣到全國有心的家庭,以落實廢棄物資源循環化理念。感謝大王以後院的麵包窰,招待大家享用焢地瓜。對於這個麵包窰,大王並不滿意,想要另起爐炉以發揮更多元用途。

之後前往保祿牧靈中心卸下行李。此處是個風景優美、具有謐靜氛圍的好所在。雖然睡4-5人的通舖稍嫌擁擠,但較經濟。因為回程不再於花蓮停留,晚上就去花蓮市區覓食兼買紀念品、美食,發現花蓮薯似是大家的最愛。

在花蓮好事集幫忙搭帳篷

在花蓮好事集幫忙搭帳篷

好事集

第二天一早在牧靈中心用完早餐,就出發前往花蓮好事集。到達明義國小活動中心後,才發覺事集已搬至鐵道文化中心前廣場,遂轉而前往新址。花蓮好事集成立於2010年12月,由一群熱愛土地的農夫們,成立了屬於花蓮在地的小農市集。

此行原要為市集多盡一分力,以符合服務學習的宗旨。還好帳蓬僅搭好約一半,剩下的一半帳蓬及攤位擺設還來得及幫忙搭架。在小農們的指導下,遂一一撐起白色布幔,可以阻擋一大早稍熱情的春陽。花蓮好事集除了擺攤的農友及生活工藝專家外,還有一起推動的幾位核心人物。許志銘先生是花蓮縣政府農業處技士,也是成立花蓮無毒農業農夫市集的大推手。每週六上午9點到下午5點,在花蓮美崙酒廠與消費者面對面交心。另一核心人物,是東華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蔡建福副教授。他亦協同一些學生來此當義工。因本身是建築背景,故前述之活動式布幔帳蓬即為其所設計,可謂學以致用之典範。

我們宜大同學們在此也參與自製脆梅的體驗。感謝「梅精婆婆」李素貞小姐的協助,素貞亦在富里從農,有不少具口碑的農產加工品。或許要提到她是「女農討山誌」作者:李寶蓮(阿寶)的姐姐,大家才會「啊」的一聲發出類似「原來如此」的表情。她們還有一個在梨山種梨子的小弟(阿生)一家人(梨子的部落格)。姊弟3人在農業的投入可謂不遑多讓。

我大致與每一攤位有一短暫時間的互動,其中以種菜人家較多,還有鳳林張家的放牧土雞蛋、自製香草手工皂、自製樂器管簫的達人等,集合農業與不同的生活藝術於此一小市集中展現。近年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農夫(民)市集的現象,也正彰顯:從土地中不甘被經年壓抑的那股生命力,得以煥然爆發,且各有特色的昂然挺立;隨著季節的變換,市集都會有不同當季當令的蔬菜、水果、農產加工品。

由於停留時間不夠長,我無法與太多支持市集的消費者互動。但遇到一位來此定居的新移民藝術工作者,是因認同友善耕作的環境理念而來。我亦得知「好事集」也串連在地的環保團體,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透過彼此發行的電子報而擴大支持的社群。過去二年來,台灣各地的小農市集也曾聯合舉辦過兩次的市集研討會;除了彼此取暖,也藉機吸取適合的經驗,做為各市集努力求生的好機會。

東華大學宋秉明教授開授「有機綠色廚房」通識課程的學生實習菜園

東華大學宋秉明教授開授「有機綠色廚房」通識課程的學生實習菜園

志學有機農業專用區

市集當日天氣甚佳,為了讓大家不要冒太大的春陽趕路,在體驗後隨即告別了市集,往壽豐鄉的志學有機農業專用區前行。這片專業區佔地約40公頃,幾個較知名的,如:志學、伍佰戶有機農場座落在此。而我們要拜訪的,是其中東華大學宋秉明教授開授通識課程「有機綠色廚房」的學生實習菜園。很高興由授課的宋教授親自為大夥解說。

菜園雖不大,卻一畦畦地種了當季蔬菜,也插上名稱立牌以辨識。學生在期末時會聚在宋教授家一起分享收獲。宋教授是非常關心農業的知識分子或所謂另類教授。之前也開設「縱谷農坊」,架起網路宅配通路,協助友善生產者的末端行銷。能身體力行從事扶農濟弱的義行,著實令人感佩。附帶一提本校99學年度開始的新開通識課程「有機開心農場」,是由有機產業中心主任黃璋如教授與相關同仁聯合授課,亦參照了宋教授部分的教學理念,尤其注重學生的實作及服務學習,而個人主要亦幫忙其中的農場服務學習。

仍可供遊客體驗或懷舊的活建築林金城菸樓

仍可供遊客體驗或懷舊的活建築林金城菸樓

鳳林

中午轉往東華大學志學門旁街上之「學生食堂」用餐。當日高朋滿座,這窗明几淨的用餐環境甚受歡迎。之後就由志學門經由校園內之外環道,穿越應是全台最廣闊的東華大學,到另一大門再轉接至台九線上。這段路多屬緩上坡,大家騎著甚吃力,約略四點多到達鳳林鎮的大榮二村。感謝在地的李美玲小姐帶我們去參觀舊神社及日本時代的一些舊建築。這些舊建築多已年久失修,不僅斑駁處處,有些實已不堪再用。聽說已爭取到經費將重新整理。對於這個日據時期保留至今的移民村,我們的文化部門不管是中央、地方,實應多些用心。若無法鑑往,何以知未來?

當日借宿在林金城廖快菸樓裡。菸葉曾是鳳林極為重要的農業作物,惜乎進入WTO後,菸葉自此沒落,只留下這些過去的活建築(主人皆健在)仍可供遊客體驗或懷舊。當晚請當地的「田媽媽」準備了豐盛的客家風味餐,雖是素食,各種美食料理極吸引大家的味蕾。其中配合清明節節日的艾草粿菜包甚得我心,這是我自小愛吃的點心。晚上住宿菸樓的一坪大「榻榻米」上,鑽進借來的睡袋中一夜好眠,更能體會人的需求也可以是如此簡單自在。

美鈴一早說要帶我們去鳳林街上吃菜包。半途在一家無人商店前駐留,有麻花、茶葉蛋、包子、饅頭等,要吃什麼皆按照金額自行投幣。這種標榜誠實的商店若能應用在農產品上,就可以減輕農夫要顧生產兼賣產品的忙碌,只要專心生產即可。鳳林街上幾家賣菜包的店生意皆很好。據說餡料最多的那一家,早早就賣完了,主人還很得意地說他是最好的;其實我們去的另一家也還不錯。同行間若能將大家的水準提升,那整體的買氣相信也能帶上來,而不會只有個別店家之間的競爭;就像麵包冠軍吳寶春師父不藏私地與眾人分享製作心得,讓他的名號開枝散葉的澤被到更多的同業,這才是名家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