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宰活禽政策體檢(3)普設小型電宰場,降低飼養密度,確保多元養殖文化

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對小型雞農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以下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系列報導。

───────────────────────────────────────

即將於本月17日上路的 禁宰活禽引發兩面評價,不少人擔憂電宰廠若全面整合雞農、盤商和通路,土雞業恐將步上肉雞財團化的後塵。許多雞農認為,禁止市場宰殺活禽,不該等於全面電宰,適度開放人工屠宰場、簡易屠宰場,才能維繫更多有特色的雞農和攤販,保留台灣獨一無二的養雞文化。

許多傳統農家會在空地養雞,送到市場屠宰,全面電宰後這種景象恐不復見
許多傳統農家會在空地養雞,送到市場屠宰,全面電宰後這種景象恐不復見

電宰廠壟斷市場,特色雞消失、雞農變雞奴

彰化線西的雞舍裡,年輕的雞農姚量議,正蹲在地上觀察兩週大的小土雞。突然,他將視線投向後方,「有隻雞叫聲怪怪的,可能是身體有狀況。」他不好意思地說,「爸爸可以從叫聲知道雞有沒有生病,我還差得遠了。」72年次的他,從五歲開始就和雞「混」在一起,在這個雞比人多的小鄉鎮,很多小孩都靠著這一隻隻雞拉拔長大。

十年前,他決定大學畢業後回鄉繼承家業,「我想用比較友善環境的方式養雞,減少抗生素,把飼養期從90天拉長到120天,肉質更好吃。」身為雞農第二代,他希望擺脫「比股票漲跌還要刺激的雞價」,打出自己的品牌。但全面電宰後,他卻要看電宰廠臉色,自產自銷的美夢可能破碎。

台灣養雞形態可分為白肉雞和土雞。白肉雞「統進統出」,十幾萬隻雞一次交給電宰廠;土雞農多半飼養由野生土雞和馴化過的雞隻配種而來的仿土雞,養雞戶交給盤商,盤商再批發到各個行口,最後分配到零售攤販手中,整套運作模式仰賴彼此的信任,以及每天從市場打探來的行情,價格不易被少數業者壟斷。

「電宰廠就像一個漏斗,最後大家都要匯集到同一個地方,如果被少數電宰廠壟斷,那整個養雞產業都要聽他的。」姚量議認為,大型電宰廠資金動輒上億,整合通路和盤商並非難事,未來行口可能消失,盤商少了批發給行口的利潤,只剩運輸功能。

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更直言,白肉雞被少數電宰廠壟斷後,雞農只能幫大企業代養,一隻雞的利潤剩1、2元,將來土雞農可能步上後塵。

農委會調查,目前電宰廠代宰一隻雞的費用約在18~25元,特色雞種則由業者自行議價。但特色雞量少、體型差異大,許多雞販擔憂屠宰場不願宰殺,以後大家餐桌上的雞肉選項,會越來越單一。

蘇永勝感嘆,台灣土雞文化多元,閹雞、放山雞、烏骨雞等特色雞種都承載著濃濃的地方氣息,新竹就飼養了2百多萬隻特色土雞,許多農家到現在也還維持養雞的傳統,但電宰廠講求大量、規格化,未來台灣的養雞文化恐將消逝。

身為雞農第二代,姚量議想要打出自家品牌,但他擔憂大型電宰場壟斷後雞農就無法自產自銷了
身為雞農第二代,姚量議想要打出自家品牌,但他擔憂大型電宰場壟斷後雞農就無法自產自銷了

業者籲廣設小型電宰廠或人工屠宰場

業者害怕大型電宰廠壟斷養雞業。過去十年,政府不斷強調要輔導中小型電宰廠成立,提出11~38坪的小型電宰廠規格;禁宰政策公佈後,一再表示會加強雞販和電宰廠的媒合,但價錢、內容則要「回歸市場機制」。農委會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幾家小型屠宰場,不否認有些雞農可能因此政策被淘汰;但「生意在人做」,若有人要申請成立小型電宰廠,農委會也不會阻攔。

對防檢局前述説法,蘇永勝不以為然地表示,11坪的小型電宰廠就要2、300萬以上資金,光是用地取得就要花好幾年,層層程序又分屬不同管轄機關,對有心想投入的業者很不友善。他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共有三千多家合法屠宰場,但其中只有22家是大型屠宰場,掌握97%屠宰量;其餘多是地方性的小型屠宰場,兼顧商品化和小量需求。

蘇永勝表示,雞農願意配合政策,但政府應該放寬申請限制,開放幾十萬元資金的簡易屠宰設備,或在各地方成立公有屠宰場,讓設備普及化,降低財團壟斷的風險,也讓特色雞種可以留存下來。

活禽雞販黃昭舜認為,若能以廚房—餐廳的概念,在市場中規劃區域讓攤販集中屠宰,既能組絕人禽接觸,也能吃到溫體雞肉。

姚量議也表示,倘若政府目標是降低人禽接觸,只要在郊區或偏遠地區宰殺即可,放血後的離地式作業、穢物和汙水處理,技術上都能克服,獸醫也能檢驗,不該只有全面電宰一個選項。他更質疑,政府若真要防疫,應該普設電宰廠,在產地宰殺雞隻,為何非要到大型電宰廠?

slaughter-houses-chart-600 (1)

降低工業化飼養密度才是防疫重點

運輸、屠宰、販售只是防疫體系的末端,許多雞農和雞販都認為,重點應該放在源頭管理,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根本之道。

「雞場就像學校,要有教室,也要有可以活動的操場。」姚量議表示,雞隻健康與否和雞場的衛生安全息息相關,雞場太小,雞隻沒有活動的地方,又成天和自己的糞便為伍,自然容易生病。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則表示,大規模飼養的雞不一定不健康,但若有疫情爆發,感染風險確實較高。

姚量議擔憂,電宰制度若讓土雞業財團化,雞農只好擴大規模,以數量換取利潤,施打抗生素的情形恐怕越來越嚴重,對防疫更不利。他認為,政府有意循白肉雞模式整合土雞,型塑大型土雞企業,將防疫重責和食品安全推給企業負責,卻沒有為數以萬計的小型雞農、盤口、行商、雞販著想。治本方法應在揚棄工業化養殖,選擇適合的本土種,只要體質夠健康,自然不用擔心疫情。

雞的健康會受到空間大小影響,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防疫根本
雞的健康會受到空間大小影響,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防疫根本

預告十年配套仍不足

禁宰活禽政策曾經二度轉彎,許多業者投入大筆資金更新屠宰、冷凍設施卻被擺一道,政府公信力早已大打折扣,不少活禽攤販甚至表示,等上路一個月後,再考慮買冰箱。李淵百認為,推動市場禁宰活禽的方向正確,但宣導和配套措施仍顯不足,應該考慮加長輔導期,頭幾年補助相關業者,後續的產銷履歷也要做好。

鄰國日本在電宰制度實施前十年就開始預告,也在各地輔導成立小型屠宰場。台灣官員雖宣稱十年前就提案禁宰活禽,但實施前夕仍未見完整的配套措施,電宰衛生也備受質疑。本週五之後,傳統市場宰殺活禽的畫面將步入歷史,但更多的問題才要開始浮現。(系列完)

禁宰政策圖表2

 禁宰活禽系列完整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