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越捕越少,你越吃越小-關於海鮮消費這件事(三)

如果你要選購有機農產品,那並不困難,通過有機驗證的農產,會貼有有機標章供您辨識;但您是否知道水產品也有類似的標章?多達7000件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水產,在賣場中卻幾乎消失無蹤,為什麼呢?

因為,具備產銷履歷的水產品不受賣場青睞。探究箇中原因,從制度設計、政策執行、市場機制、消費意識都有連鎖關聯,缺了其中一個環節,整個制度要推動就困難重重。本文延續前文,探討關於水產品產銷履歷的推動情況。

成本需要透明化

即使小漁民非常有恆心、良心的按照標準,克服重重關卡,取得認證、自費貼上產銷履歷貼紙之後,市場價格有因此提高嗎?或者,生產者利潤有因為低密度(粗放)、減少用藥、更符合衛生安全條件而提高嗎?答案明確的說:沒有。

如果生產履歷代表的是一種品質保證,出問題還有源頭追溯的可能,照理說,應該是能夠提高商家信譽的保證,那,為何大賣場/生鮮市場上,看不到呢?可能原因之一是:一旦產品標示上標註有產地來源(生產者資料),那麼眼尖的消費者可以循線追蹤到產地的售價,可能會對產地vs賣場間的價差,感到十足訝異。

不過這樣的價差,透過成本透明化的層層分析,才發現,那並不見得是誰黑心賺走了錢,而是注重養殖品質的漁民因為生產量少,在固定成本均攤的情況下(飼料、電費、設備成本與一般的養殖方式接近),相對成本就高另外因為銷售路徑長(因產量少、人力不足,無法直接與連鎖餐飲店或是大賣場接洽,需透過盤商),中間的盤商、貨運、賣場業者,多少也要獲利,因此,賣場的售價自然比產地的價格要提高不少

但話又說回來,連魚的好壞都無法辨別了,消費者能夠判斷這條魚從不同魚池撈上來後,經過加工、運送、保存、銷售、上架的過程中,應該價值多少錢才合理嗎?

七股的中盤商莊嘉榮說:「如果,魚是自己養的,那會像養小孩一般,各階段成本都精打細算,也清清楚楚。問題是,魚是別人養的,消費者哪知你花了多少心血?」無從推測這條魚在不同養殖方式下的合理成本,消費者要選購一條魚,判斷依據可能只有:價格。那麼,既然貼上生產履歷的標籤,價格不會多5元,甚至還因與眾不同,會有遭賣場拒絕進貨的可能,哪一個漁民,會傻傻堅持貼上這「榮譽象徵」的貼紙呢?這時候,問題又回到了消費市場。

身為消費者的你,願意多花幾塊錢(少吃一些魚就平衡了),支持負責任的漁民嗎?

————————————————————————————————-

家家有本難記的帳

負責任的漁民怎麼養魚呢?養殖的時候,他們會用較符合生態的低密度混養方式、會細心的培養藻水、會認真學習利用水質調整、自然循環的方式,減少人工飼料及藥物的使用。當季節變換,魚病開始發生時,他們會LP捏住,容忍部分魚隻死亡,也不直接使用藥物控制。這樣嘔心瀝血、心酸肚裡吞的養殖方式,最終收成的魚獲,可能比其他人少了1/3-1/2的量,如果單價無法提高,硬生生的,就是少了許多的收入。

  一般養殖 生態養殖
養殖密度 極高 適中
飼料給予 為加快生長速度及提高換肉率,採用動物性蛋白含量較高的飼料 減少飼料魚粉的比例;以天然藻類及植物性蛋白做為替代食物
疾病控制 當疾病發生時,直接施予藥物控制 以水質維護,生態平衡提升養殖生物的抗性。
養殖方式 單一魚種的集約飼養 多魚種混養、循環水養殖
銷售模式 以量取勝、低價促銷 依靠小通路、單價較高
可追溯性 產品上大多無生產者資訊,消費者無法辨識產品來源 以生產-消費間的互信關係為基礎,歡迎消費者產地購買

這是養殖的部份,那野生捕撈呢?負責任的漁民可能會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小、較低效率的方式(漁法)進行捕撈。例如:釣小卷是去澎湖常見的夜間活動,如果一人一支釣竿,一個晚上整艘船頂多釣上幾十隻;但是如果換個方式-專業的小卷船作業時海上是燈火通明的,兩翼展開的高瓦數集魚燈,利用趨光性吸引小卷的靠近,然後待小卷像飛蛾撲火一般群聚時,以圍網一次撈起,這樣就是成千上百了。

又例如:白帶魚,懂魚的一定選擇竿釣的白帶魚吃,因為魚體會完整,而且肉質較佳。不過想當然爾,用竿釣的因為效率不佳,專業船家通常會選擇大型底拖網,像隻大掃帚般將船底的海床範圍一掃而盡。這樣得到的白帶魚,因為捕撈過程中互相摩擦,魚體會受傷,而且不分大小統統抓上岸,一次捕撈的數量很多,但是品質較差。

重點來了,拖網漁船以高效率捕撈,冀望以量取勝,但卻也同時造成以量制價的效果。就如同農產品芭樂、高麗菜在搶種之後,結果就是市場價格崩盤;鯖魚抓太多,造成鯖魚不值錢,最後丟在船上也沒人要。「前年的時候,土魠魚價格大好,所以去年過年前就一窩蜂地去抓,產量創下幾年來的新高,但最後價格再低都賣不出去,只好冰到冷凍庫去,消費者現在吃的可能是去年冷凍的。」莊嘉榮苦笑說。

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所吃的魚是當日or冷凍半年的;也不知道是野生or養殖的;更不可能知道是竿釣or拖網集約or粗放養殖的。於是,在消費者不懂魚的好壞、不了解魚的來源,完全以價格來考量時,吃到飽的餐廳可以引進低價傾銷的進口魚、冷凍魚;網路行銷的水產可以採用高效率大量捕撈方式的魚貨來滿足顧客對價格的期待,同時也打壓了重品質但高價格的良心業者。(備註:高效率捕撈方式如-圍網、拖網,通常這些漁法作業天數長,故漁貨多以冷凍保存,上岸後再解凍處理)

遭棄置船上的鯖魚

當水產變成3C產品

當我們把水產視為商品,以採購電腦設備的C/P值來考量食物價值的時候,負責任小漁民的堅持,最終都會成為慘膽經營的不堪回憶。但是,當消費者願意開始了解這些魚怎麼來,願意用養小孩的成本概念來想這些魚的生產過程的時候,才會發現用心生產的食物,是應該被鼓勵的,而生產方式/結構也會受到市場誘因的影響而產生改變。

湧升海洋徐承堉說:「產銷履歷的重要概念是:他讓生產資訊透明化,讓生產消費者透過這張標籤而有對話,提供了公平貿易的平台。」徐老闆以湧升為摹本,店內所有的海鮮來源都是親過挑選,與負責任的生產者合作;他常常告訴消費者,每一隻魚的來源都要清清楚楚,而且這些魚,必須是20年之後還能吃到的。

在今日越來越少人上傳統市場的時代,至少,還能透過產銷履歷,多少了解食物的來源;才能決定入口的是什麼(糧食主權掌握在-對食物的認識!);還能略為感受食物背後的故事,包含食物的生命本身,以及生產過程中,與環境互動的想像。

最好的狀況是,即使無法上漁船跟討海人一起鏢旗魚,但或許能到沿海地區,看看虱目魚是怎麼養的吧!或者,看著生產履歷的標籤,能遙想體會養魚人三更起床,批上風衣,穿上雨鞋,在冷颼颼的寒夜中巡魚塭的艱辛嗎?

蕭煌奇有首歌,叫做「阿爸的虱目魚」,歌詞是這樣的:

「彼一年 寒冷的冬天 寒流來的時 彼一暝 伊對夢中雄雄驚醒

靴管籠落去 襖仔幔落去 欲去海邊巡魚池

伊講 伊的虱目魚 攏無臭土味 真值錢 但是上驚這款天氣

若是小可無注意 今年就免想過年」

聽說在收成季節,養殖漁民常會夢到「逼逼逼〜窟仔沒電了」的警報聲而驚醒,然後衝出房門,才發現,一切都是夢。。。

然而,產銷履歷的落實,是不是一個更遙不可及的夢呢?我們何時才能在賣場上看到具有養殖/野撈、現流/解凍、竿釣/拖網等清楚標示來源的水產品呢?

魚塭最怕水車沒電,尤其是養高價魚種(如:鰻魚)的人家,收成前沒有一天是安眠的。

完整系列閱讀:

魚越捕越少,你越吃越小-關於海鮮消費這件事(一)

魚越捕越少,你越吃越小-關於海鮮消費這件事(二)

魚越捕越少,你越吃越小-關於海鮮消費這件事(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