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安心夏日點心–木耳露、地瓜圓

大學時,放暑假常到宜蘭慈林基金會參加營隊,在那裡初次接觸許多台灣社會議題,也認識了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朋友。除此之外,慈林基金會的冰箱是我心裡另一個深刻的記憶。住宿區的廚房裡有一個很大的冰箱。冰箱裡總是會有林義雄先生預先留在那裡冰得涼涼的啤酒,晚上學員們偶爾會喝上一些消暑,或是有機會遇到和林先生一起喝。每次營隊報到放行李後,就會去開冰箱,看看他把啤酒準備好了沒。(其實印象深刻的還有卜肉跟晚上熱騰騰的宵夜林場肉羹!)

冰箱裡,還會有慈林工作人員阿柑姐準備的各式自製點心,有一次她煮了好大一鍋綠豆湯,大家吃完就下樓繼續上課,我那時已經是營隊工作人員,跑上跑下忙碌時,發現有個學員常在非休息時間跑上樓,把頭埋進冰箱裡,一次,二次,三次……。又看到時,她很害羞地右手拿著湯匙,左手拿著第N碗綠豆湯對我說:「我們香港人很愛吃綠豆湯」。阿柑姐又手藝奇佳,那一大鍋綠豆湯,大概有半鍋都進了這位僑生肚子裡。

炎炎夏日,食慾低落,冰冰涼涼的食物總是特別受到歡迎。但這也令家長們頗為困擾,孩子們接觸市售飲料、點心的機會大大增加。那天,三歲多的兒子突然翻出冰箱的黑木耳,說要做木耳露。我覺得他想要操作果汁機的動機比較強一些,但是順勢而為也很好,就來做木耳露吧!

把黑木耳洗乾淨,切掉蒂頭。順手又抓了一把乾燥白木耳泡水。煮一鍋水,水滾後把黑白木耳一起放進水裡,木耳煮個五分鐘就熟了,熄火前放黑糖進去攪勻。放涼後,把黑白木耳連湯汁放進果汁機裡,再加點開水(不然會太稠),打個三到五秒就可以。這樣吃起來口感比較好。多做一些,放到冰箱,就是好吃又有飽足感的點心。

(有人還建議可以放紅棗,甚至一點點薑末一起煮,口味可以多方嘗試,自由添加,不過我們家孩子們對原味的比較捧場,所以只放了黑糖)

 

另一樣點心,是為了消耗食材進行的變化。家裡常會出現地瓜,我們也很愛吃地瓜飯、烤地瓜,但最近,對地瓜突然失去了熱情。前幾天讀食譜時看到芋圓、地瓜圓,家裡又出現地瓜,就來快樂地消滅它吧!

地瓜蒸熟後壓成泥。

地瓜有先削皮,但是沒有削得很乾淨,就一起壓碎,可以吃到不同的口感

 

煮熟壓碎的地瓜加點砂糖,蓮藕粉混合均勻。關於地瓜圓、芋圓的做法,網路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種配方,主要就是像地瓜粉、太白粉這些可以有Q感的澱粉造成的效果。毒澱粉的事件讓家長更為心慌,既然自己做,就不惜成本放蓮藕粉。夏天吃點蓮藕粉也消暑退火。蓮藕粉添加的量,跟地瓜本身的水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地瓜蒸起來偏乾,因此要加一點水,至於粉要加到什麼程度才夠Q,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起一鍋水,捏一小球進去煮,試吃。

把糖、蓮藕粉、適當的水加入地瓜泥

 

我們一直加到第四次蓮藕粉,才到達滿意的Q度,比我想像中的「一些」蓮藕粉還要多上很多倍。原來平常我們在外頭吃的芋圓、地瓜圓,加了這麼多粉,萬一這些粉的成份又有問題,真難想像我們在吃這些芋圓、地瓜圓、粉圓的同時,吃進了多少毒素。

將材料混合好並確認到達想要的Q度,就可以開始整型,二個小孩有人想要揉成圓型,也有人揉成長條再切成一小塊。全部混在一起煮就是亂七八糟型,但是我們的食品原料可是清清楚楚,沒有添加不該有的化工原料。而且是她/他們自己做的,吃得很心甘情願。孩子的手部肌肉本來也還沒發育成熟,自然很難有「美形」的地瓜圓,手工製作本來就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形狀。更顯出這些地瓜圓的獨一無二。

 

做好的地瓜圓,馬上就要吃的直接放進滾水煮,浮起來後放進冷開水冷卻一下就可以吃。我們的地瓜圓本身就有加糖,就算不加其他飲品,單吃也好吃。其他地瓜圓不用煮過,直接放進冷凍庫,要吃的時候隨時拿出來煮,口感最佳。

 

還記得一開始做的木耳露嗎?把地瓜圓放進木耳露裡,瞬間又變身為另一種夏日甜點。清涼感十足哩!

 

如同我記得那個宜蘭慈林那個裝載著培育社會議題種子的冰箱一樣。

但願,這些夏日點心與製作的點滴,也會成為孩子們童年深刻的記憶之一……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