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芝麻綠豆」了,你知道「芝麻大豆」嗎?在南投消失半世紀的原生種「台灣大豆」,最近成功復育7萬7千多顆種子,一半交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保管,剩下的種在網室,將來要成立「台灣大豆生態展示中心」。它們雖然沒有食用價值,更小如芝麻、不到目前栽培用大豆的十分之一,卻是改良大豆、抵禦病蟲害的最佳救火隊,發現者、台灣大學植物科學所名譽教授黃增泉形容:「復育成就,可比櫻花鉤吻鮭」。

可改良抗病蟲害品種,學者:「復育成就可比櫻花鉤吻鮭。」
台灣目前種植的大豆品種,多從國外引進改良。但日本人早在1928年,在新竹發現野生的「台灣大豆」,桃園新屋、大溪、淡水、高雄及南投霧社,也都有分布紀錄,這些珍貴的種源,卻都在日本的標本館,在南投更已消失半個世紀。
臺灣電力公司2004年建造萬大水庫松林分廠,身為環評委員的黃增泉,無意間在廠區附近,發現台灣大豆蹤跡,要求要納入環評規範,才開啓台電保育的契機。台電2004年起進行「台灣大豆」的監測,經過8年監測、3年復育,日前成功採收。
「我還特地送到日本東北大學鑑定呢!」高齡82歲的黃增泉笑說,當初只是探勘水庫用地,意外在附近發現「台灣大豆」,為求謹慎,還特地送到日本鑑定,確認是在南投消失近半世紀的「台灣大豆」。看到台電近三年復育的成果,黃增泉肯定說:「復育成就可比櫻花鉤吻鮭。」
「台灣大豆」雖無食用價值,但純正的本土基因,卻是對抗病蟲害的最佳救火隊。長期關注野生大豆的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表示,台灣在60年代曾經發生大豆病蟲害,遍尋不著治療方法,最後引進印度的品種改良,才救了台灣的大豆產業。
葉茂生表示,「台灣大豆」有四種,萬大地區發現的和桃園、新竹一帶應是同一種;不過「台灣大豆」蛋白質含量和抗水性沒有那麼好,短期內應不會和栽培用的品種雜交,但仍需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台灣大豆8~10月結果,一個果莢約有3粒種子(圖:台電提供)台灣大豆為一年生植物,約在7~9月開岀蝶形紫花(圖:台電提供)(下)原生種的「台灣大豆」小如芝麻,不到一般大豆十分之一。
聽聞可抗病蟲害,台電人員無心插柳卻成蔭
黃增泉開啓台電保育大豆的契機,但台電土木組課長康宏呈也功不可沒。 從工程到生態保育,台電人員不諱言,一開始是為了符合環評。康宏呈說,他3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台灣大豆」時心想「黑嚕嚕,能吃嗎?」但後來聽到生態顧問公司說,美國1954年發生嚴重的大豆蟲害,引進中國的野生大豆,才解除危機;他才意識到野生大豆的重要,向生態顧問公司要了種子,種在辦公室外面空地。
第一次種大豆,康宏呈處處感受驚喜。「台灣大豆」的種子,小得像芝麻,又只能用人工採收,他用剪刀一個個剪下豆莢,小心翼翼取出大豆,眼睛都快花掉;後來,他無意間發現,豆莢曬乾後,會自動彈開,省去不少取豆工夫,他開心地說:「看著植物成長,成就感真是無與倫比。」他第一年就育出上千顆大豆,連生態顧問公司都回頭跟他要種子,台電也擴大復育。
其實,康宏呈生性愛「捻花惹草」,經常撿回遭人丟棄的蘭花,重新種植,辦公室外空地,就是他的小花園。無意間成為復育大豆的前鋒,他靦腆地說「真拍謝」,本只是無心插柳,公司卻如此看重,「讓我也覺得好像做了什麼偉大的事。」

因應氣候變遷,專家籲政府儘快建立保種政策
「台灣大豆」重現南投,長期推動台灣保種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肯定台電的努力,也呼籲政府:儘快建立完善的種原蒐集政策。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作物種原中心」,是目前官方最完善的種原資料庫;但郭華仁表示,政府的種原保存太過被動,只提供保存空間和技術,卻未制定完整的種原蒐集政策,還要民間主動通報、採集。
郭華仁強調,氣候變遷快速,各國都積極保存種原以備不時之需,國際也有許多種原資料庫可互通,政府應該儘快制定全面性的政策,蒐集散落各地的種原,才能因應環境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