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疫不同調,動保團體籲訂標準流程

全台聞狂犬病色變,雖然仍未傳出貓狗染病,但22縣市收容所兩週來,已經增加收容1千多隻。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批評,農委會至今未建立標準流程,放任地方政府祭出「抓流浪狗送五斤白米」、「滅鼠」等政策,無助防疫又傷害生態;犬隻登記率也只有三成,無法有效掌握疫苗施打情況。

農委會動保科科長林宗毅表示,接種公費疫苗的飼主都已造冊,未來將會強制登記,違法可罰3000元~1萬5千元。

動保團體籲加強寵物登記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呼籲政府,儘快訂防疫SOP標準流程,不要讓地方政府各行其是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呼籲政府,儘快訂防疫SOP標準流程,不要讓地方政府各行其是

農委會統計,7月16日狂犬病爆發以來,全台22縣市(雲林沒有收容所)收容所在養量,從5400多隻,到8月1日為止,增加為6300多隻,雖未達最適收容量7000隻,但各地已出現棄養潮。但截至昨天下午,44例染上狂犬病的動物,都是鼬獾。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根據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2009年的統計,國內家犬量約120萬隻、家貓28萬隻,但狂犬病疫苗接種率只有26%,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7成以上注射率,有一大段距離。

陳玉敏表示,《動物保護法》立法十幾年,農委會只要求犬隻要登記,預估的登記率也只有3成,全台流浪狗數量約8萬隻,「但每年捕捉、收容的流浪犬就超過11萬隻,全台怎麼可能只有8萬隻流浪狗?」她質疑,防檢局聲稱十月底累計的疫苗量達178萬劑,但主管機關連全台有多少犬貓、要儲備多少疫苗量都不知道,造成社會大眾恐慌。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兼任教授葉力森則認為,十幾年前調查全台家貓犬數量,當時人口與家犬比例約為十分之一,貓則為四分之一,現在只會越來越多,預估應有200萬隻,當初推行寵物登記就是為了防止狂犬病死灰復燃,政府應從源頭管理,嚴格執行寵物登記及狂犬病疫苗注射。

對此,林宗毅表示,費昌勇統計的是某個時間點的流浪狗數量,收容所則是全年累計,兩者才會出現落差。他說,去年稽查約三萬隻犬隻,未登記比例不到三成,預估全台登記率應至少有五、六成以上。

林宗毅坦言,農委會也希望藉著疫情加強寵物登記率,此次申請公費狂犬病疫苗、尚未登記犬隻的飼主都已造冊,目前每天平均新增5、600隻,是去年的兩倍。自費部分,則要求獸醫院加強宣導,若遭主管機關勸導仍未登記,可罰3千到1萬5千元罰鍰。

建立防疫SOP,統一各縣市標準

此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各縣市防疫措施,除了雲林縣獎勵以米換狗;台北市、高雄市、台東縣等,都採購老鼠藥加強滅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認為,此舉將導致生態失衡,因為老鼠生命力強,2、3個月就能恢復族群,以鼠為食的上層禽類,卻可能要花十幾年,「老鼠只會越捕越多。」他擔憂,老鼠屍體若被貓狗或其他動物誤食,有傳播疾病的風險。

許多專家研判此次病毒可能從走私動物而來,陳玉敏批評,政府對於走私動物統計非常不確實,海巡署直到2006年才開始統計,而根據海巡署及關稅總局資料,從2006年~2011年,台灣查獲的走私活體動物多達三十幾萬隻。

陳玉敏呼籲主管機關,儘快查緝走私及非法繁殖場;統一各地狂犬病因應措施,訂出防疫SOP,加入民政、鄰里長系統,傳遞正確的防疫資訊,不要讓各縣市政府病急亂投醫。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召開記者會,要求主管機關正視走私動物漏洞、提升寵物登記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召開記者會,要求主管機關正視走私動物漏洞、提升寵物登記

白手長臂猿浣熊

各種走私動物(上左)白手長臂猿(上右)浣熊(下左)白鼻心(下右)臘腸狗。圖片/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白鼻心臘腸狗

 延伸閱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各縣市防疫措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