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總舖師》,就會突然想吃「蘋婆」。看這部電影還配爆米花,感覺就是不太對味!」五年級末段班、在中部求學的翁麗淑,回憶自己過往吃蘋婆的甜蜜記憶:「早年的電影院前,除了香腸、炒花生,有時會賣蘋婆。黑色殼、黃色果實,像富有甘甜汁液又清爽不黏牙的栗子,現在真的很少見了。」
蘋婆,又稱鳳眼果,是台灣中南部常見的落葉喬木,外殼黑色,果仁則是鮮豔的黃褐色。南投中寮農民雅麗表示,「吃蘋婆當零嘴,」是四五年級生的共同記憶,許多客人都再三拜託「我媽媽非常思念蘋婆的味道,請問可否多留給我一包!」
許多父母的年少零嘴
「有一位客人說,上了年紀的媽媽,平常沉默寡言,吃了蘋婆之後,卻突然談興大開、眉飛色舞地講了許多過去進城看電影、吃零食的往事,讓她好驚喜!」雅麗笑著說,現在最大宗的蘋婆顧客,就是這些努力為老父母找回兒時記憶的孩子,蘋婆好似現代「孝親果」。
但這些孝順兒女的心願,卻沒有這麼容易完成。雅麗表示,蘋婆開花季節,恰逢台灣梅雨,容易受風雨吹落地,「過去三年都收成不佳,僅夠松鼠、我們家自食與分送親友,今年終於有足夠的量送到台北賣。」因物質富裕而漸少有人專業種植的蘋婆,目前多散落在台灣中南部山區,呈現「野生」狀態,許多老欉甚至生長到四層樓高,必須攀高摘採。

老欉果實特別香甜
「中寮這幾棵蘋婆,生長在山坡上,已經是幾十年的老欉,果實特別香甜。但因為野放多年,未經矮化,手採時,得爬上四層樓高,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摘採。」大眾常吃的水果樹種,如荔枝、龍眼、柑橘等,為方便摘採,都必須在生長初期,以修剪或拉繩方式矮化,以利照顧與採收,「野生果實採收不易,但它是憑著自己生命力生長的,會更加美味。」
「蘋婆對環境友善、價格也好,我認為是台灣很適合重新種植的作物。」雅麗指出,蘋婆是高大的喬木,入地根系廣,若種植在山坡地,對水土保持保育幫助甚大。「蘋婆除了是中年人的懷舊零嘴,本身性質溫和不燥熱,比起味道相近的栗子,更適合養生入菜。」盛產蘋婆的彰化員林,鎮公所曾有意推廣「蘋婆料理」,認為蘋婆鄉土味濃厚,有機會成為當地特色產業。

做麵包、粽子餡料與冰沙
「小時候的確是吃過蘋婆,但記憶已經相當模糊了。」提倡「農民保種」不遺餘力的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聽聞有農民願意栽種特色作物,表示樂見其成,「重要的還是能否做出市場,說不定請吳寶春大師放在麵包裡,大家就會開始想起蘋婆美味了呢!」
除了有機會做成麵包外,目前餐廳常見的做法,則是將蘋婆放進粽子,取代栗子,甚至做成口味特殊的蘋婆冰沙,面貌多變。
「今年蘋婆產季已經到了尾聲,卻也是風味最好的時候。」雅麗表示,目前她家蘋婆已經銷售完畢,建議有心尋訪的朋友,往台中、彰化一帶老市場尋訪,「買回家後,用清水汆燙或電鍋蒸熟,就可以輕鬆上桌,拿來燉肉、包粽子也很合適。」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蘋婆在那裡,可以買的到,我想要買來吃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