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家園,宜蘭縣全面啓動。繼宜蘭縣政府農業處推動《有機自治條例》、水利會「禁止農舍搭排」,環保局昨天舉行「低碳社區,永續家園」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低碳行動,計劃將宜蘭的社區菜園,打造成好吃又好看的「可食地景」;另將廣設淨化池,落實「污水不落外人田」。
宜蘭縣政府環保局局長陳登欽說,宜蘭縣境有5分之4面積是森林,又有廣大的蘭陽平原,條件得天獨厚,宜蘭要當全台領頭羊,成為低碳、獨立自給的社區。
降低碳足跡 打造獨立自主生活圈

宜蘭縣在2011年被列為環保署低碳示範城市,去年起在宜蘭市、冬山鄉、礁溪鄉、員山鄉、三星鄉、壯圍鄉、蘇澳鄉、南澳鄉等8個鄉鎮,選出12個低碳示範社區,除了推動有機種植、電動腳踏車、住宿自備盥洗用具可兌換蘭陽博物館門票,近3年還種了70多萬棵樹,減掉1900多公噸二氧化碳,堪稱台灣節能減碳模範生。
陳登欽表示,宜蘭有5分之4面積是森林,剩下5分之1、約400平方公里的蘭陽平原,是人口主要集中區,有農業生產能力、生態獨立自主、地域文化也很清楚,具備自給自足的條件和能力,縣府各單位對綠色政策都有共識,他開玩笑說:「和農業部門從來沒有這麼好過。」他很佩服水利會能頂住建商壓力,限制農舍廢水搭排。
著名的綠建築設計師Sergio Palleroni,昨天在會場以美國最有名的綠城市、波特蘭為例,波特蘭設計道路、規劃基礎設備時,將9個街廓,歸為一個獨立自主單位,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運輸汙染和浪費。他認為,宜蘭有稻田,也保有一定的生態,可以效法波特蘭,「或許能成為東南亞低碳城市的典範。」
著名的綠建築設計師Sergio Palleroni(右)建議宜蘭環保局長陳登欽(左)可以參考波特蘭的設計,聚集街廓節省不必要的資源
園藝結合作物,可食風景自給自足
宜蘭縣獨立自主的第一步,從自家菜園做起。宜蘭綠色博覽會,去年用絲瓜、高麗菜,組成的「可食地景」。政治大學區域智慧資本計畫—宜蘭縣創意城鄉小組專案經理吳信緯解釋,「可食地景」,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吃、又可以看的景色, 結合園藝和耕作,以友善環境方式,在社區空地種植作物,1998年起就風靡國外,「這不是一個很難的概念,其實以前台灣的農村到處可見,連阿嬤都會做!」
吳信緯建議,未來宜蘭民宿業者,結合可食地景,除了美化景色,蔬果又能地產地銷,會是非常有特色的觀光模式。
事實上,宜蘭冬山鄉中山社區已經開始實驗可食地景。去年,他們以「菜圃花園」為主題舉辦競賽,鼓勵居民種菜兼美化,阿嬤的菜園、民宿窗台、住家旁的畸零地,搖身一變,成為可以吃的小花園。
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文龍說,居民參賽踴躍,因為大多數社區居民,本來就有種菜習慣,只要將菜園稍微整理,就能成為漂亮的風景,民宿還可省下買菜錢,遊客也能享受最新鮮的食材,碳足跡近乎零。
目前中山社區已有餐廳和當地小農契作地瓜葉,但受限於季節和產量,很多還是得從外地採買。林文龍說,若以碳足跡50公里來標準,該社區已有8成餐廳符合;希望未來能縮短到30公里。
住在宜蘭市進士社區的阿嬤,用花藝結合菜園宜蘭綠博的可食地景(圖:吳信緯提供)
污水不落外人田 農舍需自設七坪淨化池
此外,宜蘭縣今年也全力推動「污水不落外人田」,未來農舍必須有7坪大的淨水池,污水除了經化糞池,還要經三道淨化程序,才能排入溝渠,保障農用水安全。
不過八寶有機聚落社區發起人楊志凰說,該社區想要蓋個以前鄉下家家戶戶都會有的小蓄水池,種原生植物兼作生態池,沒使用任何鋼筋水泥,縣府本已允許,卻被當地公所打回票。他當面向陳登欽表示,希望縣府面對地方社區營造時,法規能更有彈性。
現場與會官員、學者、農民及各地民眾,都贊同水利會嚴格限制農舍污水搭排,至於淨化池是否會溯及已申請通過的農舍,陳登欽表示,詳細情況需要和水利會討論,配合搭排政策,一定會讓宜蘭縣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綠色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