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農民以友善環境耕作,造就豐富的生態系,近年復耕成功的貢寮水梯田,卻傳出許多外來客擅闖農地,甚至踩壞田埂,讓農民不勝其擾,甚至一度想退出計劃;無獨有偶,在宜蘭用友善方式耕種的宜蘭小田田也反映,有學生說要做報告,臨時通知要來參觀,完全沒考慮到農民的作息。宜蘭小田田管理員吳佳玲感嘆,農村不是風景區,是活生生餵養人的土地,希望民眾要帶著尊重土地的心,盡量不要干擾田間作息。
擅闖水梯田 農民吃早餐也被拍
貢寮水梯田近年復耕成功,成為罕見生物、「食蟹獴」的天堂,也吸引外流子弟回鄉定居,但知名度打開後,這個平靜的小村落‧卻越來越不得安寧,許多外來客打著攝影、研究的名號,擅闖田地,還踩壞田埂,甚至拿起攝影機,猛拍正在吃早餐的農民,讓他們倍感壓力。
責貢寮水梯田計劃的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水梯田從前年復耕,頭一年就有媒體來採訪,務農阿伯留下聯絡方式,竟然在晚上九點還接到採訪電話,加上不斷有人來攝影,讓阿伯不堪其擾,一度萌生退出計畫念頭。


今年農民被干擾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貢寮水梯田周遭,除了幾區廢棄的筊白筍田,主要耕作田區都還未被福壽螺入侵,農民每天認真巡田,小心翼翼守護這塊台灣少數未被福壽螺攻陷的淨土,但民眾到這裡卻隨意走動,腳下可能沾附福壽螺卵塊或其他外來種生物,讓農民提心吊膽,額外增加許多管理壓力。
不少民眾屢勸不聽,水梯田農民今年只好搭起醜醜的刺網。方韻如感嘆說,水梯田是農民和大自然共享的成果,許多年輕人雖然白天在外地工作,晚上仍會回家,「因為他們很喜歡這樣的環境。」但如今民眾的干擾,卻可能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成果,「民眾不該覺得『只要漂亮,就要開放給大家看。』這是農民的私領域。」
到農村參訪 莫干擾田間工作
外來民眾進入農村,有時是阻力也是助力。吳佳玲今年成功說服地區老農不用農藥化肥,若有學生訪調或參觀,吳佳玲都特地安排到阿伯的田裡參觀,由阿伯擔任解說員,「阿伯看到很多年輕人對農業有興趣,感覺非常開心。」
阿伯曾向吳佳玲透露,以前稻田還沒機械化耕作時,大家互相換工幫忙,晚上割稻班就聚在一起吃點心聊天,感情很好,如今很多事都能依靠機械完成,「種田變得很沒伴」,年輕人讓農村更有生氣。
小田田這一年來,接受許多外界參訪,接到約訪通知後,小田田團隊會討論彼此有空的時間,也會跟參訪者討論參訪主題,但還是會遇到沒禮貌參訪者,許多學生趕著做報告,打電話劈頭就問能不能來訪問,甚至前兩天才通知他們要去採訪拍攝,逼得他們對外公告,約訪一律要十天前通知。
吳佳玲說,友善耕種在社會仍是少數,只要有人願意踏進農村,就代表有溝通機會,他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理念。但類似貢寮水梯田遭人擅闖,她激動地說:「這完全觸碰到我的底線!」雖然投入農業時間不長,田也是租來的,但只要有人噴藥影響到她的田區或是動到進水口,都會讓她很不開心,「老人家常說:『田就像家』,農村不是風景區,是餵養人的土地,希望每個進入農村的人,都能尊重農民。」

貢寮水梯田發展生態旅遊 須從長計議
許多農田屢遭外來客干擾,長期研究生態旅遊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民眾到農區,要放下觀光客的心態,應取得農民同意才能進入。但她也建議,與其讓外來民眾破壞生態,水梯田農民,不妨考慮舉辦生態旅遊,建立單一窗口總量管制,將所得回饋給社區,監測生態永續發展,同時透過環境教育,讓當地人和外來遊客,深入瞭解貢寮的生態與文化,「但這些都只是操作方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得到當地人的認同與共識。」
方韻如說,貢寮水梯田確實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打算,但目前人力、資源都還沒到位,當地公所和農民也還在觀察,希望民眾能夠從支持產品做起;若要參訪,在社區內放慢車速、用眼睛仔細觀察,若非生產班和人禾辦理的活動,不要隨意踏入田區,唯有維護當地生態和文化,水梯田才能長久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