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吃到安全的食物,你願意付出多少?有醫師娘放棄都市生活,下鄉當農夫;家庭主婦競選家長會長,就為了在國小推動非基改營養午餐;有教授每天睡不到5小時,教學之餘創辦國內第一個大學綠色餐廳,採用方圓30公里的在地無農藥食材。當小吃店貼滿不含順丁烯二酸的檢驗報告、當民眾忙著檢查廚房的沙拉油是否安全,他們用大自然給的天然食材,在這波食安風暴中全身而退。
東華綠餐廳推無毒、在地食材 躲過食安風暴
台灣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民眾不禁吶喊:「到底還有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台灣共同購買始祖、主婦聯盟合作社,昨天舉辦「碗中的未來」論壇,邀請相關人員,分享台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風起雲湧的飲食革命。
近幾年有機營養午餐蔚為風潮。不過早在7年前,新竹縣和興國小就在前校長吳柚的帶領下,採用桃園復興鄉原住民的有機蔬菜,每周有3天是有機午餐日。吳柚說,有機食材的成本比較高,為了降低不必要的浪費,她每週獎勵廚餘量最低的班級,孩子有了榮譽感,每餐都吃得精光,創造每餐32元、每週3次有機營養午餐的奇蹟。

基隆復興國小家長會長張明麗,為了推動校園營養午餐採用非基改黃豆,去年參選上家長會長,近日爆出台灣進口基改黃豆17年,卻從沒檢驗過除草劑嘉磷塞含量;復興國小的孩童很幸運,因為他們在張明麗的努力下,這個月開始,全校學童改吃有機黃豆。張明麗開心表示,目前有7成家長每月多出100元,有三成家長額外捐款,目前經費已經夠撐到下學期,都可以讓全校學生營養午餐吃有機黃豆。
除了小學營養午餐,東華大學也在今年2月,開辦全台灣第一個校園綠色餐廳,從蔬菜、雞蛋到水果,全部來自方圓30公里農場,還跟附近有機專區的農民契作7分地的稻田,從順丁烯二酸到這次混油事件,綠色餐廳都全身而退。

食材綠了 腦袋還沒跟上

綠色餐廳幕後推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宋秉明說,現代人講求便利,很少看到食物原貌,班上三分之一學生,家裡竟端不出一道拿手菜;有次他開手做饅頭課程,還有學生對饅頭會膨脹嘖嘖稱奇。
此外,綠色餐廳強調少油、少鹽,但學生吃慣調味食品,無法接受清淡口感,而且和土地脫節,不知道農人辛苦,無法接受一餐90元價格,餐廳撐得很辛苦。
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小孩就讀6千多人的大學校,很難像基隆復興國小、新竹和興國小等偏遠地區小學校,全面改用非基改或有機營養午餐,只能幫小孩帶便當。這位家長觀察表示,現在的小孩愛吃肉,大量青菜淪為廚餘,就算未來推動有機蔬菜,老師、家長和孩子觀念不改,恐怕只是浪費更多好食物。

推食育 校長到廚房和煮飯阿姨博感情
昨天現場講者和民眾都一致認為,食農教育是根本。和興國小為了讓好食材與好觀念並行,和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合作,開發一系列教材:一二年級,教學生認識農作物、介紹在地特色;三四年級,則讓他們分辨食品添加物;五六年級,引導學生思考食物和環境關係,透過系統化的學習,讓孩子從小建立食物觀念。
吳柚透露,有機食材容易有菜蟲,一開始廚房阿姨很反彈,她每天到廚房和阿姨「搏感情,」還把推動食育的過程放到臉書,廚房阿姨看到後超有成就感,連學校工友都被感染,看到午餐內的酸菜,主動說:「要不要查查這些酸菜是不是天然製作?」吳柚笑說,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有成效了。

幸福農莊主人陳惠雯,為了治療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放棄都市生活,頂著醫生娘頭銜,到淡水務農,成功以健康食材,取代藥物治療。她說,吃在地生產的作物,是最簡單又經濟的養生方法,但不僅台灣父母缺少食農觀念,日本也一樣,但日本自從完成《食育基本法》立法,許多地方開始成立社區廚房,請有經驗的老人教種菜、做味增,「食育從家中開始,從小讓小孩吃好的食物,吃一千次,一定會養成好習慣。」
長期推動食育的主婦聯盟合作社表示,聯合國將明年訂為「國際家庭農業年」,因為家庭是推動食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主婦聯盟未來會更投入農業教育,舉辦農事體驗,讓更多人瞭解食物的原貌。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大臺北都會區的學校,想要這樣教學,想要同步有這樣好的食材,恐怕有點難度!
主婦聯盟合作社各分社也不都完全採用在地食材,以供銷會員為目的的合作社要推出正確的”碗中的未來” 是真的有未來嗎? 食農議題不是單用消費者的恐懼把餅做大。
重點應該在於有沒有心改變,當大家真的都認為這件事很重要,自然就不會有這些食安問題,因為大家都會認真的去研究與探討自己吃的食物。而現今的社會,就是因為多數人喜歡便宜貨,對於吃甚麼、該怎麼吃、為什麼吃根本不那麼重視,以為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可以了,但沒去思考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食安問題爆發了才在抱怨政府、廠商、店家。食安本來就是應該要自己花心思投入的,自己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我相信,因為有這樣的需求就會有這樣的供應,所以如果在大臺北你也提出這樣的需求,做出這般的努力,事情一定有轉圜的餘地。我必須強調,現今有太多消費者主觀的就否定掉很多的可能,自以為有機不可能,臺灣沒有真正的有機,有機都是騙人的,沒有農夫會那麼傻…等等的錯誤觀念,一切端看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臺灣目前有機面積不大沒錯,但是也越來越多有心人士投入其中,慢慢的我們就可以做到高度在地生產、高自給率。這些的食安問題一再提醒廣大的消費者們,唯有你改變,不然這些問題是不會消失的。
去改良場上有機課程時,老師的第一句話是 “作有機的都是傻瓜,但我很敬佩你們”. 一句話道出有機農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