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食農教育 成功避開食安危機

為了吃到安全的食物,你願意付出多少?有醫師娘放棄都市生活,下鄉當農夫;家庭主婦競選家長會長,就為了在國小推動非基改營養午餐;有教授每天睡不到5小時,教學之餘創辦國內第一個大學綠色餐廳,採用方圓30公里的在地無農藥食材。當小吃店貼滿不含順丁烯二酸的檢驗報告、當民眾忙著檢查廚房的沙拉油是否安全,他們用大自然給的天然食材,在這波食安風暴中全身而退。

東華綠餐廳推無毒、在地食材 躲過食安風暴

台灣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民眾不禁吶喊:「到底還有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台灣共同購買始祖、主婦聯盟合作社,昨天舉辦「碗中的未來」論壇,邀請相關人員,分享台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風起雲湧的飲食革命。

近幾年有機營養午餐蔚為風潮。不過早在7年前,新竹縣和興國小就在前校長吳柚的帶領下,採用桃園復興鄉原住民的有機蔬菜,每周有3天是有機午餐日。吳柚說,有機食材的成本比較高,為了降低不必要的浪費,她每週獎勵廚餘量最低的班級,孩子有了榮譽感,每餐都吃得精光,創造每餐32元、每週3次有機營養午餐的奇蹟。

和興小朋友
和興國小每天都有健康美味的營養午餐(攝影/汪文豪)

基隆復興國小家長會長張明麗,為了推動校園營養午餐採用非基改黃豆,去年參選上家長會長,近日爆出台灣進口基改黃豆17年,卻從沒檢驗過除草劑嘉磷塞含量;復興國小的孩童很幸運,因為他們在張明麗的努力下,這個月開始,全校學童改吃有機黃豆。張明麗開心表示,目前有7成家長每月多出100元,有三成家長額外捐款,目前經費已經夠撐到下學期,都可以讓全校學生營養午餐吃有機黃豆。

除了小學營養午餐,東華大學也在今年2月,開辦全台灣第一個校園綠色餐廳,從蔬菜、雞蛋到水果,全部來自方圓30公里農場,還跟附近有機專區的農民契作7分地的稻田,從順丁烯二酸到這次混油事件,綠色餐廳都全身而退。

000f72b78551
基隆復興國小家長會長張明麗(攝影/林慧貞)

食材綠了 腦袋還沒跟上

B
東華大教授宋秉明(攝影/林慧貞)

綠色餐廳幕後推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宋秉明說,現代人講求便利,很少看到食物原貌,班上三分之一學生,家裡竟端不出一道拿手菜;有次他開手做饅頭課程,還有學生對饅頭會膨脹嘖嘖稱奇。

此外,綠色餐廳強調少油、少鹽,但學生吃慣調味食品,無法接受清淡口感,而且和土地脫節,不知道農人辛苦,無法接受一餐90元價格,餐廳撐得很辛苦。

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小孩就讀6千多人的大學校,很難像基隆復興國小、新竹和興國小等偏遠地區小學校,全面改用非基改或有機營養午餐,只能幫小孩帶便當。這位家長觀察表示,現在的小孩愛吃肉,大量青菜淪為廚餘,就算未來推動有機蔬菜,老師、家長和孩子觀念不改,恐怕只是浪費更多好食物。

99d4c2b18af9
東華綠色餐廳提供的健康餐點(攝影/林慧貞)

推食育 校長到廚房和煮飯阿姨博感情

昨天現場講者和民眾都一致認為,食農教育是根本。和興國小為了讓好食材與好觀念並行,和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合作,開發一系列教材:一二年級,教學生認識農作物、介紹在地特色;三四年級,則讓他們分辨食品添加物;五六年級,引導學生思考食物和環境關係,透過系統化的學習,讓孩子從小建立食物觀念。

吳柚透露,有機食材容易有菜蟲,一開始廚房阿姨很反彈,她每天到廚房和阿姨「搏感情,」還把推動食育的過程放到臉書,廚房阿姨看到後超有成就感,連學校工友都被感染,看到午餐內的酸菜,主動說:「要不要查查這些酸菜是不是天然製作?」吳柚笑說,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有成效了。

117連線
(左三)和興國小校長吳柚及鄰近學校校長,一起為孩童打造真正的營養午餐(攝影/汪文豪)

幸福農莊主人陳惠雯,為了治療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放棄都市生活,頂著醫生娘頭銜,到淡水務農,成功以健康食材,取代藥物治療。她說,吃在地生產的作物,是最簡單又經濟的養生方法,但不僅台灣父母缺少食農觀念,日本也一樣,但日本自從完成《食育基本法》立法,許多地方開始成立社區廚房,請有經驗的老人教種菜、做味增,「食育從家中開始,從小讓小孩吃好的食物,吃一千次,一定會養成好習慣。」

長期推動食育的主婦聯盟合作社表示,聯合國將明年訂為「國際家庭農業年」,因為家庭是推動食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主婦聯盟未來會更投入農業教育,舉辦農事體驗,讓更多人瞭解食物的原貌。

1393026_727551390605775_1710465733_n
主婦聯盟合作社連三年舉辦「碗中的未來」研討會,分享台灣各地風起雲湧的飲食革命(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