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當茶油的季節到了….

前兩天跟另一半聊天,說到以前的國小同學們,幾乎每個人家裡不是務農就是在街上、市場裡頭開店的,少數爸媽是當老師的,鮮少有上班族。有的同學家是開柑仔店,也有麵包行、小診所、機車修理行…等,各行各業皆具足,常常下課後,大家都要回家幫忙顧店,往往跑過一條街,就可以遇見全班大半的同學。

其中有個從幼稚園就同班到國中的好朋友(對啦!@劉魯魯就是在說妳~),家裡是專賣香跟金紙的,印象中她的手指甲永遠都是粉紅色的,制服上也有濃濃的香粉味;而我從小住在外婆家,外婆家是「百年的製油廠」,麻油的季節,我的制服上總是瀰漫著麻油的香味;茶油的季節,家裡更是熱鬧忙碌。

茶油的市價高,並且有分大、小粒種,小粒種的茶油每公斤市價可以賣到一千六百元甚至更高。由於每一家茶農栽種的茶籽所榨出來的油,品質不一,所以往往這些茶農不一定接受「用茶籽交換已經榨好的茶油」或者「直接把茶籽賣給油行」這樣的機制,他們堅持要用自己的茶籽榨油,總覺得自己的茶籽能榨出比別的茶農更多的茶油,為此,我的大舅特別訂做了小台的榨油機器,並且收取少許的代工費,讓小茶農可以完成用自己種植的茶籽榨油的願望。

1339895679-1622714654
作者的外婆家,就是百年德記油行(攝影/阿丹。圖片出處:http://bit.ly/1gN7Iay)

茶油的季節,茶農的笑容

茶農們滴滴計較的結果,就是可以看見在茶油季節時,每天清晨不到五點鐘,就有茶農們或用機車、或用小貨卡、轎車,他們帶來一袋袋自家摘種、已經曬乾了的茶籽在店門口排隊,等著要榨油。

榨油的工作可以持續一整天,從清晨直至深夜九點鐘,炒茶籽、磨粉、榨油的機器鬧烘烘地運轉著,茶農們總圍坐在小工廠內嘰嘰喳喳地討論今年的收成、比較各家茶籽出油的品質優劣,當水龍頭轉開,看見過濾完成的金黃色的茶油從油桶中流出時,茶農們無不眉開眼笑,趕緊把油裝瓶,準備拿去市場裡頭賣,辛苦了一年,總算能有美好的報酬。

茶油的季節,大約有一個半月左右,這段時間是外婆家最忙碌、勞動力最吃重的時節,從早到晚不停地跟著運轉中的機器工作,難得歇息,媽媽往往要煮好幾趟茶水招待茶農們,表哥、表姊、大舅、大舅媽更是辛苦,反覆彎腰鏟蒸熟的茶粉、扛著沈重的茶餅,身體在悶熱的環境中不斷地勞動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少有。

難得回老家的時候,閉上眼睛彷彿就能看見我們這些小毛頭在工廠跟著大人鑽進鑽出的身影,這樣一間小小的榨油工廠,沒有想過擴張,只是遵循古法,老實地跟著季節的農產勞動、榨油,維持著跟農家、社區鄰里小小的互動。

一轉眼,今年又快到年尾,茶油的季節又到了…。(又開始想家…><)

(也許下次再來說說麻油和花生的故事!:D)

1339895691-4076653195
作者的外婆家就是德記油行,圖為80歲的老掌門人。攝影/阿丹。圖片出處:http://bit.ly/1gN7Iay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