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創,宜蘭十餐廳推國產有機食材

正當彰化、高雄農地陷入廢水汙染疑慮,積極推廣綠色生活的宜蘭縣,再度創全國首例, 十家餐廳和有機農民合作,用有機米、有機蓮花、有機蔬菜設計精緻套餐,仿照日本支援國產食材的「綠燈籠」制度,參與合作的餐廳,門口會掛起象徵有機栽培的瓢蟲圖案,還兼賣農產品,讓遊客有吃有拿,落實友善生產、低碳經濟。

餐廳用國產食材,「五心級」瓢蟲標章來認證

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間接帶出現代人農食分離的隱憂,日本在2005年,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鼓勵餐廳採用當地直送的新鮮食材,由民間發起綠燈籠運動,只要餐廳積極使用本國食材,就可以在店門口懸掛「支援在地產品的店」字樣的綠燈籠;燈籠上還有星號等級,國產食材使用量達50%,就能畫上一顆星,60%畫二顆星,以此類推。

宜蘭近年來推動有機不遺餘力,但農民卻苦無銷路,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和在地餐廳合作,向農糧署申請補助,今年開始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仿照日本綠燈籠制度,鼓勵採用國產食材的餐廳掛起瓢蟲圖案。

黃璋如解釋,瓢蟲是許多農業害蟲的天敵,一隻瓢蟲一天就能吃掉3百隻蚜蟲,但瓢蟲對環境非常敏感,是有機農業的重要指標,因此成為這次活動的代言人;餐廳只要提供一道用國產有機食材的餐點,就能畫上一顆心,提供兩類有機食材就是兩顆心,按照不同供應類別數量,分為「五心級」,目前已有十家宜蘭餐廳響應。

宜蘭十家餐廳率先響應國產有機食材計劃
宜蘭十家餐廳率先響應國產有機食材計劃(攝影/林慧貞)

在地高檔有機食材,鎖定觀光客市場

黃璋如認為,宜蘭條件得天獨厚,土壤、水質純淨,近年成功奠定綠色生活走向後,觀光客絡繹不絕,將飲食消費提升到另一個層級,「宜蘭有些餐廳價格很高,每天還是照樣客滿。」她認為,有機雖然較貴,但宜蘭有這個市場,藉由吃在地、吃當季,民眾不僅體會綠色生活的態度,還真正為農民帶來收益。

走高檔路線的宜蘭餐廳「大洲魚寮」也參與這次計劃,總經理鄒秦妮認為,宜蘭有非常富饒的農作物,「寶物就在附近,為什麼不用?」餐廳先前就陸續和當地小農合作有機米、花椰菜、紅蘿蔔、萵苣等,儘管價格比一般食材貴上兩倍,處理時間也加長,但消費者好評不斷;今年他們再和當地小農合作,採購有機蓮花泡蓮花茶,未來希望使用當地農民的有機小番茄作生菜沙拉。

宜蘭行健村有機合作社理事長張美,聽到計劃後直說「非常開心」,合作社面積逐年增加,一年要銷掉6萬多公斤米,雖然已經有知名度,但銷售管道仍不穩定,若能和當地餐廳結合,農民可以以更安心生產,又低碳環保,目前已有幾家餐廳接洽使用。

螢幕快照 2013-12-14 上午4.06.49

菜太醜被嫌棄,餐廳和農友都要教育

s010-normal
有機火鍋使用了有機蔬菜、有機米、有機豆腐(圖:有機大地提供)

然而,吃有機代表需看老天爺臉色,大洲魚寮就因農友蕃茄產量不足,延後採購,也曾有農友和五星級飯店主人、廚師說好了要互相配合,卻因葉子坑坑洞洞,遭採購退貨,因而退出計劃。

黃璋如坦誠,品質和供量的穩定度、餐廳和農友認知的差距,是亟需克服的難題,葉菜類多在冬天出產,宜蘭因為雨和颱風多,夏天種菜更不易存活,初步希望餐廳採用好保存的米、乾燥過的蓮花。

餐廳和農友則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教育,建立信任感後,餐廳可以配合農友推出時令餐點,農友也可以體諒餐廳難處、計劃生產,「這就是為什麼要取名有機『之心』,要用心了解大自然運作,不把彼此當作單純的買賣者,體諒彼此難處,才能夠實現和大自然共存的有機精神。」黃璋如說。

此外,這個計劃和綠燈籠一樣,強調業者自主把關,餐廳提出申請時,附上相關文件和有機證明書,經審核通過就會發放證書和標示;餐廳菜單必須寫上生產者來源、擺放有機合格證書,但主辦單位不會派人專責查廠。

黃璋如說,這個計劃強調互信,寫上生產者名字,生產者若發現遭濫用,會提出抗議,消費者也可觀察檢舉,而且目前僅限於宜蘭,「誰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業者應不敢亂來。不過她透露,明年計劃應會延伸到花蓮,隨著區域和參與者增加,可能會訓練志工一同把關。
參與計劃的十家餐廳分別為:

御品蓮餐館(有機之心等級:♡ ♡ ♡)、童話村有機農場(有機之心等級:♡ ♡ ♡ ♡)、友善生活小舖(有機之心等級:♡ ♡ ♡ ♡)、菇菇茶米館(有機之心等級:♡ ♡ ♡ ♡)、客人城人文美食(有機之心等級:♡ ♡ ♡ )、大洲魚寮(有機之心等級:♡ )、 美福行(有機之心等級:♡ ♡ )、淨水琉璃睡蓮主題館(有機之心等級:♡ ♡ ♡)、頭城餐飲(有機之心等級:♡ ♡ ♡)、有機大地(有機之心等級:♡ ♡ ♡)
詳情請洽:

http://eatout.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rcglist.phtml?Rcg=101389

「有機之心,美食餐廳計劃」,以瓢蟲為代表分五個等級。圖左至右:張美、黃璋如、鄒秦妮
「有機之心,美食餐廳計劃」,以瓢蟲為代表分五個等級。圖左至右:張美、黃璋如、鄒秦妮(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