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微電影,紀錄失智老人米滿人生

患有失智症的84歲老人蔡阿惠,連回家的路都記不得,卻能叫出滿桌的米香、米糕、碗粿,以及小時候最愛吃的菜頭粿。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台灣米微電影《阿嬤的米滿人生》,道出務農人家對稻米的牽絆和依賴,奪下農糧署微電影金獎,飾演蔡阿惠的阿嬤靦腆笑說,看到自己上螢幕,「一隻好像猴」,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可以跟她一樣愛吃台灣米。

住在苑裡的王阿嬤和八煙水梯田的阿福伯,第一次當演員就拿大獎
住在苑裡的王阿嬤和八煙水梯田的阿福伯,第一次當演員就拿大獎(攝影/林慧貞)

不知道黃色小鴨,卻記得台稉九號米的香味

《阿嬤的米滿人生》獲得台灣米微電影金獎,導演陳浩銘就是劇中女主角的孫婿(左二)
導演陳浩銘就是劇中女主角的孫婿(左二)攝影/林慧貞

農糧署配合今年米博覽會,徵選台灣米食微電影,81件作品有19件進入第二階段,今天下午進行頒獎,金銀銅獎得主分別為《阿嬤的米滿人生》、《餐桌上的神蹟》、《簡單的幸福》。

六分多鐘的《阿嬤的米滿人生》,敘說一輩子務農的蔡阿惠,小時候家裡窮到沒錢吃飯,一塊菜頭粿就能讓她高興好久;孫子為了幫罹患失智症的她復健,天天出考題,阿嬤不知道什麼是籃球和黃色小鴨,卻能大讚台稉九號米最好吃,還叫得出滿桌米香、米糕、碗粿⋯⋯等米製品,滿是皺紋的臉龐,對著鏡頭露出微笑:「我叫蔡阿惠,愛吃菜頭粿」,讓評審大受感動,全數投給阿嬤第一名。

飾演女主角的阿嬤姓王,導演陳浩銘是她的孫女婿,平常在科技公司當業務員,拍過八部微電影,全家為了這部片撩落去當演員。

他透露,截止前三週才注意到這個比賽,一開始本來擔心拍不出感覺,花了三天拍攝,過程卻出奇順利,王阿嬤對農村很有感覺,常常不按劇本台詞,即興發揮,連旁邊有攝影機、燈光都不怕,「她只問說,桌上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吃。」

王阿嬤儘管腳不方便,今天還是和一家老小從苗栗苑裡老家趕來頒獎,今年84歲的她,做農做了6、70年,過年過節都要炊芋粿、菜頭粿,當演員也難不倒她,「拍片很歡喜,」看到成品出來非常高興,但第一次看到自己出現在鏡頭上卻很不習慣,笑說:「一隻好像猴」,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可以多支持台灣好吃的米食。

未命名-1

阿公阿嬤演自己,自然不做作

除了《阿嬤的米滿人生》,銀獎《餐桌上的神蹟》也是以實際務農的阿福伯為演員,紀錄他在八煙水梯田轉作有機稻米的故事。曾擔任金馬奬評審的導演李祐寧說,這些素人演員演自己的故事,一點都不害怕鏡頭,感情自然流露,「像蔡阿嬤的微笑就很有感情,讓人看到台灣米的力量」。

李祐寧說,獲獎電影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近來微電影興起,但短片就像文言文,必須簡單完整,《阿嬤的米滿人生》鏡頭語言簡潔明快,適時誘導出演員的感情,讓人看了很感動;近年台灣受西方素食文化影響,改吃漢堡、披薩,米食太容易得到,反倒讓人不珍惜,這些電影挖掘了生活中不起眼的米食故事,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台灣人是被台灣米養大的,要好好珍惜米食文化。

台灣米微電影可上youtube搜尋:米力台灣・穀舞人生

http://youtu.be/AKgtMGkukhI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