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九月,南投縣政府意圖收回埔里農地,租給味丹「多喝水」擴廠,上下游揭露後引發廣大迴響,味丹終止投資計劃。這股力量並未隨著事件落幕而終止,當地暨南大學學生走入社區,組成「內埔農業後援會」,去年租下一分地當新手農夫,從種稻到曬穀全都自己來,今年更成功打動一位60多歲的農民,一起轉型種無毒米,組成象徵稻穀和斗笠的「穀笠合作社」,邀請大家一起當「穀東」,守護埔里農地價值。
調查「多喝水」爭議,暨大生撩落去當農夫
全國最大的包裝水公司味丹「多喝水」,前年預計承租南投縣政府公有地,擴大埔里工廠生產線,當地耕種4、50年的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包括協助吳寶春作出冠軍麵包的「玫開四度」玫瑰農、頂著大學機械系光環的年輕筊白筍農。
這件事引起當地暨南大學學生的好奇,從沒務農經驗的他們,走出學校,穿上雨鞋到農村訪調,「進入農村,我才發現原來每天吃的東西長這樣,」暨大學生張森葳說,腦海中僅殘存阿公阿嬤種稻的模糊回憶,訪調時第一次見到糯米椒、秋葵長在田中的樣子,「其實農業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卻常常不知道。」深受震撼的暨大學生,組成「內埔農業後援會」,去年在學校附近租下一分地,撩落去當農夫。
六個菜鳥農民都是都市小孩,從沒拿過鐮刀鋤頭,彎腰彎到腰酸背痛,夏天清晨五六點就起床,稻子還被鳥兒吃光光。流了120天的汗水,挨過颱風、福壽螺摧殘,好不容易盼到金黃稻穗閃耀,卻被嫌棄田區太小,而且種植時間太晚,竟沒有割稻業者願意來。他們也不氣餒,索性遵循古法,全部手工割稻,搬出古董打穀機,連曬穀都只請太陽公公幫忙。
第一次種的米,雖不像專業農民出產的晶瑩飽滿,偶爾還摻雜小石頭,吃起來卻無比香甜,被他們命名為「放伴米」。張森葳解釋,放伴就是互相幫忙的意思,以前農忙時農家會互相換工,節慶祭典時互助合作,人情味濃厚,恰巧符合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老農感動轉型,期盼消費者認穀支持
歷經一年堅持,在地農民開始對他們刮目相看,剛開始很多老人家都質疑:「學生也會種田?」但慢慢發現他們不是說著玩,竟幫忙看田巡水,還不時提醒他們稻子生病了,讓他們揪感心。
不只在地人觀察,後援會的年輕人也在觀察,他們發現,60多歲的「金海伯」很能吸收新觀念,不僅熱心借他們打穀機、風穀機,而且種植八分多水稻,每年固定留兩分地給家人吃,因此農藥、肥料用得非常少,防治福壽螺,用的是有機認證也可使用的苦茶粕,因此大膽向金海伯提出契作,連農藥化肥也不用,學生負責把米賣光光。
以往金海伯的稻米多半交給糧商和農會,聽到學生要幫忙賣米非常高興,因為學生不像一般商人,只是交易買賣,經常到田裡觀察記錄,拍下一張張阿伯辛苦耕耘的照片,鄰居看到學生報到還笑說:「你的小孩都來幫忙巡田啦!」讓阿伯害羞又開心。
不過有一點卻讓學生十分不解,金海伯竟要他們留一點米繳給農會,一問才知道,原來善良又純樸的金海伯擔心他們賣不完。
短短幾句話,卻讓學生瞬間領悟,農民轉型無毒或有機農法的困境和辛苦。因此他們組成「穀笠合作社」,邀請消費者當「穀東」,用一期1千5百元,認購10公斤上下稻米,鼓勵金海伯走向友善環境農法。
張森葳說,特別希望埔里人能加入穀東,除了實現地產地銷、減少運輸浪費,埔里多半以種植筊白筍為主,跑了好幾間老米店,竟看不到埔里種出來的米,「我們希望讓埔里人吃到埔里的無毒米,擴大公共性參與。」
找到農地價值,才能讓農人安身立命
號召當地參與的同時,後援會的一分地也沒閒著,今年他們向學校扎根,帶領六個學弟妹走入農村,一周排班兩天實習當農夫,還打算和學校及社區大學合作,推廣食農教育。
「多喝水」事件雖在民氣號召下落幕,但南投縣政府卻未放棄招商的可能,「玫開四度」承租的私有地,去年底也因地主賣地,被迫另起爐灶,顯示農業仍被視為夕陽產業。
暨大學生期盼「穀笠合作社」成為年輕人留在農村創業的方式,去年他們親自種稻,花很多時間學習農務,今年將農務回歸給專業農友,負責後端行銷,除了拉近消費者和農民的距離,也帶動農民討論、串連;更重要的是,讓當地人知道,不噴農藥、化肥稻子也能活,開啓不一樣的想像,唯有如此,農民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永遠安身立命。
金海伯的稻米認購書: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AEHR4ZLUbCfVCHUoofK6InUjKjEbkv6wXg-jw-o4MjA/viewform
穀笠合作社部落格
http://puligoodric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