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價多少才合理?從生產成本談起

近三、四個月米價持續上攀,農委會農糧署陸續釋出公糧平抑米價,前天(3/13)農糧署進行第七批公糧標售,連同先前的六批公糧,共釋出97184公噸公糧,不過這三、四個月的白米價格仍持續上漲,昨天的稉種(蓬萊)白米零售價41.99元/公斤。不過農民認為應從「稻米的生產成本」來看,現在的米價並不算太貴。

只要是真正的台灣米 目前的價格不算貴

近年來台灣每人每年的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1981年每人每年要吃98公斤的白米,不過到了2011年,每人每年只吃45公斤的白米。

宜蘭縣五結鄉農會總幹事李林欽說,國人一人一年吃四十五公斤的白米,一公斤白米可以煮13.5碗飯(以一碗75公克計算),一家四口三餐都各吃一碗飯,一天下來吃十二碗飯,也還吃不到一公斤。

李林欽說,「一家四口三餐都吃米,也才吃將近一公斤的米,花費不到四十塊,漲價後可能多花一、兩塊錢。我們去便利商店買礦泉水,一罐就要二十塊,而且一天可以兩、三罐礦泉水,但人一天可以吃兩公斤的米嗎?」

台南市後壁區農會退休秘書楊桂川則說, 稻米的成本,從種植、乾燥、碾米、包裝、銷售等環節加總來看,一公斤成本大概三十七、三十八塊。

四年前從農會退休後,楊桂川也實際務農,種植台稉十六號。他說,以一公頃的農田來計算,一年的兩期稻作若都豐收,大概可以賺十二萬多,如果農人要單靠種田賺錢,至少要種五公頃以上。不然就是走自然農法,雖然產量可能只有慣行米的五、六成,但售價大概是慣行米的三、四倍。

楊桂川認為以往米價偏低,部分原因來自於有些廠商摻雜低成本的進口米,「如果真的用台灣米去賣,一公斤四十一塊算是合理的價格。現在的米價的確是讓農人、糧商多賺一點,但絕對不可能是暴利。」

米價並未飆漲 只是反應生產成本

農糧署認為,去年稻作受到稻熱病、病蟲害影響,減產九萬公噸,造成近期稻米價格上漲。近期稻米的售價還不到「天價」、「飆漲」的地步,應以「稻米的生產成本」為比較的基準。

根據農糧署網站的糧價查詢,今年三月的白米零售價格稉種(蓬萊)是42.05(元/公斤),指的是消費者端購買的散裝、不分稻米品質的平均價格。

一位農糧署官員解釋,在稻米成本的計算方法上,若以濕穀收購價每百台斤1260元的行情為基礎換算,相當於每公斤濕榖價格為21塊。通常濕榖的含水率約28%,轉換為乾榖後重量損失,換算後相當於每公斤乾榖為26.25元。接著由糙米轉為精白米,重量又會再損失,要乘以0.85,也就是換算後每公斤的白米約38.6元。由於加工過程會產生與發現一般碎米、損被害粒、未充實穀粒、白粉質粒等,以篩選率20%計算,要再加20%的價差損失約4.72元,等於每公斤白米的直接成本要43.3元。

至於包裝袋,每公斤攤1元,就是44元(一般包裝米,普通品質)。再加上機械設備折舊與成本攤提、購穀資金利差、烘乾成本、人事成本、運輸成本、以及至少25%的通路抽成等成本,市售白米價格每公斤65元(包裝米、良好品質或契作收購者)算是合理的價格。

一位農糧署官員說:「米價原本應是在自由市場經濟下運作,但長期未反應真實成本,糧商持續虧損或轉而壓低原料穀之購價,將持續偏離市場機制。目前米價上漲,應視為溫和地反應稻米的真實價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