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每天平均有兩棟農舍冒出來,不僅破壞農田,連生態都面臨危機,喜歡賞鳥的宜蘭子弟林哲安,近年在壯圍鄉新南社區發現罕見的鳥類「董雞」,眼見鄰近市區的鳥類棲地,遭到農舍一點一滴侵蝕,他下定決心要好好保護新南這塊寶地,今年說服當地老農,在2甲多水田,實驗農藥化肥減半、自產自銷的「新南田董米」(秈稻完全不用藥),上月底開始預購,目標是保留當地連綿20甲的水田,打造鳥類天堂。
農舍破壞棲地,水鳥少一半

根據宜蘭水利會統計,自從雪山隧道通車後,宜蘭農舍每年以600~900棟速度成長,為了避免農舍廢水污染糧食,宜蘭縣政府要求農舍必須設淨水池,但生態破壞恐怕更迫在眉睫。
「5、6年前在塭底還能看到幾千隻鳥,現在只剩幾百隻,」就讀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一的林哲安,家住宜蘭市,10歲開始跟著爸媽到處賞鳥,離礁溪只有十分鐘的塭底,滿天飛舞的黑面琵鷺、高蹺鴴、雁鴨,曾是他最珍貴的回憶,但隨著雪山隧道開通,農田開始「種」出一棟棟農舍,「不誇張,每週回家都能看到新農舍。」他認為,農舍雖然不是造成鳥類消失的單一原因,但破壞棲地卻是事實。
雖然塭底的美好光景不再,但林哲安幾年前發現一塊新寶地,宜蘭縣壯圍鄉最南邊的新南社區,距離市區至少半小時車程,又因鄰近海邊,容易淹水,幸運躲過投資客追擊,保留20甲連綿水田,他到現場觀察時,發現當地竟有罕見的白額雁、豆雁,甚至有難得一見的「董雞」。
林哲安說,「董雞」是一種秧雞科鳥類,常常發出「咚咚咚」的聲音,被農民暱稱為「田董」,以往在水田很常見,但近幾年棲地逐漸被破壞,田裡發現董雞,竟變成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
為了觀察董雞,他三天兩頭就往新南跑,董雞停留的地方,正好是新南休閒農業區的主委、人稱官老爺的田地,雖稱為官老爺,但年紀大約只有50歲,一點架子也沒有,見林哲安喜歡這塊地,放手讓他營造棲地,用鏟子挖出高低地勢、水旱區,去年12月,林哲安記錄到94隻小辮鴴,創下他觀察鳥類十多年新高,他在網誌中感性寫下:「一股強烈且持續的聲音湧上心頭,『我想留住新南!』」

減農藥、化肥,老農攜手護水鳥

彷彿天注定,在官老爺牽線下,林哲安結識了另一位勇於接受新挑戰的農民阿農伯,他大膽提出減農藥、化肥的請求,用高於糧商兩倍的價格,收購稻米、保證銷售,兩位農民也都願意放手一試,照著他的建議定時插秧、施肥,棲地營造計劃就此展開。
相對昆蟲或水蛇的保育,要留下水鳥,必須大面積保留棲地,因此林哲安一開始就朝減農藥方向前進,而非全有機或完全不用藥,目前2.3甲農地中,有1.8甲化肥減半、噴灑一次農藥,其餘0.5甲則種比較強壯的秈稻,試驗完全不用農藥、化肥減半,所有田地都不噴除草劑,福壽螺除了用手抓,其他交給董雞用嘴巴解決;二期再生稻則作為秧雞、彩鷸棲地和食物。
林哲安和兩、三個朋友,將這款米命名為「新南田董米」,不過他坦言,有人質疑為什麼無法完全不用藥,「對許多做農做了一輩子的農民來說,一下子不用藥很困難,我們先求保留,讓水鳥有棲地,」林哲安認為,一步到位很困難,許多有機米也是經歷長時間轉型,「我們只是將過程赤裸裸呈現給大家。」

由下而上推廣,社區和水鳥一起生根
此外,林哲安也曾經掙扎,是否該仿效水梯田復育模式,建立團隊進駐社區,但最後打消念頭,「因為這應該是由下而上、自發性的保育行動,保育來自人心,如果台灣有100個國家公園,但民眾沒有保育觀念也沒用。」他說,蓋農舍也得農民願意賣地,所以要創造當地共識,生態和生產並行,讓農民看到不一樣的出路,棲地自然能保留下來。
由於大部份農民採慣行農法,收成後全部交給嘉義糧商,自己種的米卻吃不到,林哲安也和當地餐廳合作,民眾除了認購,也可以贊助金錢,買米送給餐廳,讓在地人吃在地米。
只是他不諱言,頭一次就要賣一萬斤米,壓力非常沈重,初期成本都自掏腰包,而且連烘乾機、碾米廠都要跑到半小時車程的壯圍,不曉得有多少農民願意加入,「但我很期待,希望能拿著這些成果,說服附近農民。」雖然目前只有2甲多,但他依然樂觀,希望能整合旁邊20多甲農地,或者集資出錢買地,如果有機會,甚至打算向農民租地,自己跳下去當農夫,和家鄉水鳥一起生根。
有意願一起參與預購的朋友,請聯繫林哲安
http://www.spoonduckyilan.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31.html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