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食安問題頻傳,宜蘭縣縣長林聰賢昨天在宜蘭綠色博覽會,公布「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草案,創全國首例,內容涵蓋食農教育、食品安全、友善農業,除了推動餐廳採用在地食材、食品安心標章,未來國中小校園都要有教育農園,學校不得提供有害健康的食品。草案目前正在預告階段,預計五月送進議會。
禁止使用危害健康的食品容器
去年十月爆發大統混油案,宜蘭縣政府舉辦一連串論壇,著手訂定飲食健康權法案,歷經半年籌備,昨天草案終於出爐,宜蘭縣縣長林聰賢,特地選在昨天「世界健康日」公布。他表示,自治條例草案共16條,內容涵蓋安全、充足且營養,以及文化偏好三大面向,希望透過自治條例,為縣民的安全把關,同時讓在地健康的農產品,優先提供當地使用,讓在地人吃得安心、活得健康。
先前傳出許多知名咖啡店使用6號杯,接觸高溫可能釋放致癌物,宜蘭縣府在自治條例第11條明文規定:「禁止提供或使用危害健康的食品容器盛裝熱食及飲料」,違規兩次者,處一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未來也將建立食品安心標章制度。
不過宜蘭縣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莊淑姿表示,草案內容仍需要細修,未來將會組成飲食健康權推動委員會,聘僱學者專家、非營利組織、相關代表,和縣府一起研商細部內容,例如什麼容器不能用、何者有健康危害。

訂在地標章,推廣地產地銷
草案擴大縣府「綠色宜蘭」的口號,除有機農業,還輔導慣行農業改為友善耕作,並建立在地農產品履歷、獎勵地產地銷。
宜蘭縣農業處處長周慶安表示,目前正在搜集各方意見,訂定兩種宜蘭在地標章,分別是有機農業的「宜蘭嚴選」標章,以及沒有農藥、化肥的「勁自然」標章,從生產端就開始把關,但相關檢驗制度、標準還在研擬中。
此外,草案也俱備食農教育的精神,第7條規定,國中小學必須建立教育農園,但地點不限校園,可以和附近農田合作,並且要將食農教育融入課程;而且學校不能提供有害健康的食品,預計5月送進議會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