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持保存金門料羅順濟宮媽祖廟」行動
金門縣歷史最久的媽祖廟「料羅順濟宮」,廟方認為年久失修有塌陷之虞,將斥資4千萬元拆掉重建,但許多文史工作者認為,應原地重修而不是拆掉重建,因此展開了「搶救料羅順濟宮」的行動,以下是「支持保存金門料羅順濟宮媽祖廟」行動的說明,為了無價的集體生活記憶,需要更多朋友的支持形成與論壓力,歡迎並感謝八方夥伴的轉貼分享。
重修不該是推倒重建
媽祖信仰,是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為中心,由福建湄洲傳播,影響擴及東亞(琉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海洋地區的海神信仰;經歷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料羅順濟宮,根據金門志記載為明朝所見,但順濟廟額是宋朝封贈,由此可知順濟宮年代久遠。另一項重要的證據,即為目前所存的建築形式。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唐蕙韻教授指出,起陪同北京的中國建築史專家方墉在金門見這樣的宮廟格局時,他不經意的說這樣的建築格局應是宋元形制,還特別強調,這不代表就是宋元時代留下的,但是體制是那時代的。
民國八十一年解嚴之前重修的老廟,再怎麼修,不會輕易把一座講風水的廟完全推倒再重建,基本上都是在舊形制上,把受損的地方用其時還普遍存在的舊技術老工匠修復,所以至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還見得到這樣的舊時代形制體的完整留存。這些專家也認為保留古老形制的順濟宮遠比目前重建的城隍廟精彩。對於外來者而言,文物自己會說話,有識者能讀。
唐蕙韻教授也提出,關於長老所說引村人擔憂的寸白問題。魯班經明白揭示民宅、官廳乃至寺廟尺寸用字(尺白寸白)不可一概而論,例如”義”是紅字,但適用官府不可用於民宅大門,否則招官司是非。長老所謂寸白不對的”桶盤廳”,在民宅是凶,在寺廟不是凶,反而是空間應合儀式的”吉”。民宅喜深度大於寬度以蓄財,大廟進桶盤儀式所在的空間做出寬度過於深度的所謂”桶盤廳”,天井蓄水一總在”進桶盤”交付神明的象徵下,給神明的財都是迴給信眾的福祿壽,是吉不是凶。
當年輕人多已不知寸白為何物的今日,老一輩即使目不識丁猶知寸白意思的民間知識盛行時代,建廟者的建築民俗知識及其考慮,不會比今人所知淺薄,而故意留下敗筆給後人傷財或傷心的。建廟以來,香火興旺鄉里人丁鼎盛勝於鄰村,已是廟有興神有靈的明證,要說為了讓鄉里更發達而改變廟的尺度,反倒要深慮新尺度是否適宜原址風水以及靈力是否接續的極大風險。


順濟宮是六百年歷史建築,應珍惜價值
廟宇六百年來保護著這個村落,從古老的地坪石牆即可見,料羅也一直很興旺。其實古時即使是所謂的”重修”,也都是在原有的廟宇基礎上翻修,很少連地基尺寸都大幅變動的。歷史久遠的媽祖廟如泉州天后宮、鹿港天后宮修復是均以保留原貌的方式修復,這也是金門推動世界遺產的價值。
世界遺產不是由聯合國認定,而是由世界的公民認定,因此我們會去京都的清水寺,當然也會來料羅的順濟宮。料羅擁有金門獨有的傳統建築與無形文化,實在應該珍惜這樣的寶貴資產,透過原貌修復方式使傳統建築風華再現,並且將修復過程視為金門傳統匠藝的傳承,引起各地的矚目。
傳統建築的廟宇經過一段時間修復是很正常的,而且修復還能名揚四海,例如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就因修復而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我們應該以擁有這樣的珍寶為榮。媽祖文化的發揚,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配套下,必然會更興盛。
台灣現在有很多的朋友,也因為這樣認識了順濟宮,這樣的古廟在台灣早就是古蹟了。一部分現代材質可以透過這次修繕復原,保安宮就是將壓克力剪粘透過修復工程還原回陶瓷片。就是這樣具有金門特色與歷史文化的古廟,讓世界各國的人願意來金門看,也是金門成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元素。
順濟宮因符合:(1)創建年代久遠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三個條件而在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目前的施工方式,稱為新建,由圖面可見,建築形制與原材料等古老風貌將完全不存,歷史價值也全部消滅,成為一座21世紀的新建築。這些年金門推倒的老廟太多了,堅若磐石的順濟宮不該盲目與各村比大追新步上犧牲自己無可取代價值的悲劇。
此外,關於順濟宮採取原貌修復,根據專家評估,修復古廟所需經費約1000萬元,政府可依法補助登錄歷史建築最高50%,修復後風華再現也保美名。目前若依據報導所述新建需要募款4000萬元,對於村民實為一大負擔。確實應該是可以再思考看看。
懇請料羅村民重新思考古廟延續
順濟宮除了美,還有未被研究挖掘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可以在現在還完好的順濟宮老廟內,辦一場媽祖文化的國際研討會,讓順濟宮在世界舞台上被看見。
文化資產的價值是公有地,更是世代傳承的,我們深切期待料羅村民能深思自己擁有的珍貴文化資產是金門的驕傲,是世代子孫體念先祖篳路藍縷的載體,也是金門走向世界的起點。
此外,基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蹟指定的基準: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二、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三、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四、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五、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六、具其他古蹟價值者我們認為順濟宮即使部分材料在70年代更換過,也仍然完全具備金門地區古蹟的代表性,我們願意協助爭取在順濟宮按照原貌修復後提報古蹟並且協助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獎項。
我們十分理解老一輩人對媽祖的虔誠心情。同時,先祖代代六百年的歷史痕跡是否能在這次的重修中被珍惜,也是給下一代人的教育。新建是一種選擇,但保留古廟的努力也是一種選擇。我們知道集眾人之力修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同時保留住媽祖信仰的文化與載體,相信未來一定能使更多外來的人瞭解金門的媽祖文化。在此時提議或許有點遲,但只要建築物還在都還有機會,也懇請料羅村民能再一次思考這麼多人請命的古廟,是否值得延續。
瞭解更多,請點選這裡

如何保存非文物遺產是聯合國一直在支持的工作。重視自己的文化也是保留文化的人文教育之一⋯⋯“ 百工薪傳 ” 是一種生活和藝術的文教工程,如何延續保留是我們的使命。請珍惜!
或許可以參考台北市陳德星堂古蹟修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