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社區居民齊心 重現蓬萊米原種田風華

近年陽明山竹子湖以海芋季聞名,高峰期一天有近兩萬名遊客,但可能沒幾個人知道,竹子湖過往的稻作產業發達,有五十多年稻作歷史,而且還是蓬萊米祖先「中村種」的原種田。近日竹子湖有一場蓬萊米復耕田插秧活動,社區阿公阿媽與小學生一齊下田,把社區的歷史記憶種回來。

竹子湖 蓬萊米在台灣的故鄉

1902908_863262673689504_9060766181509757453_n
竹子湖的封閉堰塞湖地形,稻米品種不易混雜、病蟲害不易傳染,因此成為蓬萊米中村種的原種田。 拍攝/楊鎮宇

日本人習慣吃的米是短圓、有彈性的稉稻(蓬萊米),他們佔領台灣後,吃不慣當時台灣人常吃的細長、口感偏硬的在來米(秈稻),因此嘗試在台灣平地種日本型的水稻品種,但屢屢失敗,唯有在地形、氣候條件與日本九州相似的竹子湖臺地能種出「中村種」這款日本稻。

一九二○年代,有台灣蓬萊米之父之稱的磯永吉和他的弟子末永仁研發出「幼苗插植法」,以小苗種植,效果顯著,因此竹子湖的「中村種」稻米量產更豐富。一九二六年,總督府把在台灣種的日本米取名為「蓬萊米」,當時各地的蓬萊米與臨田在來米常發生異花授粉,影響中村種的品種,為了保存好的品種,需要尋找適合的環境種植「原種田」,才能發給各地農民純正的中村種稻種。

竹子湖當年就是重要的中村種原種田,封閉堰塞湖地形,可保持稻種純淨性,病蟲害也不易傳染。當地水質優良,還有可以殺菌、催芽的溫泉,因此竹子湖的稻種發芽率高、病蟲害少,生長數量又多,平地的農家都期待使用竹子湖生產的稻種。

竹子湖的稻作產業 為地方一同打拚的共工精神

10330307_863258833689888_1309256880059396874_n
竹子湖的蓬萊米復耕田,雖然只有兩分地,但有眾人一齊努力的心意。 拍攝/楊鎮宇

一九二○年代,總督府除了在竹子湖設置原種田,還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帶動整個竹子湖地區的發展。竹子湖的農民運用農閒時間,一起建設了書屋、休憩所、道路,形成一起為地方打拚的「共工」傳統。

直到一九七○年代,台灣糧食政策轉變、各地農試單位都有不錯的育種改良成績,竹子湖的稻作與原種田歷史才逐漸走入歷史。

竹子湖這段作為蓬萊米發源地的歷史,幾乎被世人遺忘,現今竹子湖雖以海芋著稱,但當地社區居民不願後代就此失憶,兩年前他們決定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穀東俱樂部」,誓言推動水稻田復耕蓬萊米。

 

社區居民出錢出力 經營蓬萊米復耕田

10268446_863259653689806_3820040922830885885_n (1)
社區居民,也就是榖東俱樂部的成員,一起參與插秧活動。 拍攝/楊鎮宇

竹子湖居民高于玄慷慨出借兩分地,作為竹子湖蓬萊米的復耕田,也是目前竹子湖僅存的一塊稻田。「我會出借水田,也是一種傳承的心情,不然大家都快忘記我們這裡以前有種蓬萊米的原種田」,高于玄說,他小時候家裡還有種稻,跟父親帶稻種到溫泉區浸泡、催芽,現在復耕田的種子也是用這種方法。

這兩分水田由榖東俱樂部成員經營,近三十位成員大多是社區居民,其中也包括田間管理員曹永得。他從事泥水工作,時間較為彈性,因此一肩扛下田間管理的工作,「我是來幫忙啦,要為社區的歷史傳承出一份力呀!」

竹子湖復耕田插秧儀式,竹子湖湖田里里長曹昌正帶領里民舉行祭拜儀式,期盼今年復耕田能順順利利,他說:「今天一早天氣還陰陰的,等到要正式插秧時就出太陽了,可見天公伯有保庇。」湖田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如則說:「我們現在的稻田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是我們竹子湖在台灣稻作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10329026_863260947023010_1625169347850904951_n
湖田里里長曹昌正手拿香,妙語如珠,逗得村民笑呵呵。左二是出借土地的高于玄先生,左三是湖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如。 拍攝/楊鎮宇

阿公阿嬤與小朋友 一齊來插秧

今年竹子湖復耕田的插秧活動已經是第三年,社區的阿公耐心地向年輕一輩的榖東、志工講解插秧手法:「一次抓五株秧苗,插秧間距約三十公分,之後要記得播平水田喔!」然後還不時補上一句「慢慢學習,沒關係。」

竹子湖的湖田國小、薇閣國小的學生,也實際參與插秧活動,他們個個興高采烈,時而彎腰插秧,時而抬頭與同學確認彼此秧苗間距,笑聲迴盪在田間。

長期研究竹子湖文史工作、並參與竹子湖復耕田事務甚深的邢玉玫教授說:「學生參加農事體驗,不但實際認識田間生態與氣候的關係,也會對竹子湖原種田的故事更有感覺。」

10177980_863260220356416_5591047468850658737_n
湖田國小學生從學校走路到這塊復耕田只要十分鐘左右,就能參與插秧的農事體驗。 拍攝/楊鎮宇

在竹子湖種中村種 把歷史記憶種回來

10271589_863259893689782_6428704292926888096_n
社區的阿公忍不住,也決定出手下田示範幾招。 拍攝/楊鎮宇

目前竹子湖復耕田種的是蓬萊米的台稉9號,未來他們打算挑戰蓬萊米的始祖「中村種」。透過台大農藝系教授們的努力,在日本找到台灣已消失的中村種,日方提供了六十顆中村種種子,但卻只有三顆種子發芽,讓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謝兆樞也不禁自陳:「我本學術中人,講究科學證據,不輕言怪力亂神。這次復活『中村種』竟也偏離正道,以集氣、念力、祈禱,外加密宗神秘祝福等與植物發芽生理無關之『密技』,無非是深感這段歷史有無可取代的決定性。」

邢玉玫也說:「中村種是蓬萊米的祖先,竹子湖的原種田是蓬萊米的發源地,在竹子湖復耕中村種蓬萊米,背後有著以往竹子湖地區的共工精神、稻作產業歷史,我們不為經濟效益而種,我們是為歷史而種。」

明年九月,「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將重新開幕,在館內展示竹子湖原種田歷史,在社區田間帶領參觀者體驗農事,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這段蓬萊米歷史,認識竹子湖的原種田風華。

1017018_863263317022773_2924824035671378300_n
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學生、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賴光榮,興奮地對湖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如說:「你們做的很棒!」 拍攝/楊鎮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