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陽明山竹子湖以海芋季聞名,高峰期一天有近兩萬名遊客,但可能沒幾個人知道,竹子湖過往的稻作產業發達,有五十多年稻作歷史,而且還是蓬萊米祖先「中村種」的原種田。近日竹子湖有一場蓬萊米復耕田插秧活動,社區阿公阿媽與小學生一齊下田,把社區的歷史記憶種回來。
竹子湖 蓬萊米在台灣的故鄉

日本人習慣吃的米是短圓、有彈性的稉稻(蓬萊米),他們佔領台灣後,吃不慣當時台灣人常吃的細長、口感偏硬的在來米(秈稻),因此嘗試在台灣平地種日本型的水稻品種,但屢屢失敗,唯有在地形、氣候條件與日本九州相似的竹子湖臺地能種出「中村種」這款日本稻。
一九二○年代,有台灣蓬萊米之父之稱的磯永吉和他的弟子末永仁研發出「幼苗插植法」,以小苗種植,效果顯著,因此竹子湖的「中村種」稻米量產更豐富。一九二六年,總督府把在台灣種的日本米取名為「蓬萊米」,當時各地的蓬萊米與臨田在來米常發生異花授粉,影響中村種的品種,為了保存好的品種,需要尋找適合的環境種植「原種田」,才能發給各地農民純正的中村種稻種。
竹子湖當年就是重要的中村種原種田,封閉堰塞湖地形,可保持稻種純淨性,病蟲害也不易傳染。當地水質優良,還有可以殺菌、催芽的溫泉,因此竹子湖的稻種發芽率高、病蟲害少,生長數量又多,平地的農家都期待使用竹子湖生產的稻種。
竹子湖的稻作產業 為地方一同打拚的共工精神

一九二○年代,總督府除了在竹子湖設置原種田,還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帶動整個竹子湖地區的發展。竹子湖的農民運用農閒時間,一起建設了書屋、休憩所、道路,形成一起為地方打拚的「共工」傳統。
直到一九七○年代,台灣糧食政策轉變、各地農試單位都有不錯的育種改良成績,竹子湖的稻作與原種田歷史才逐漸走入歷史。
竹子湖這段作為蓬萊米發源地的歷史,幾乎被世人遺忘,現今竹子湖雖以海芋著稱,但當地社區居民不願後代就此失憶,兩年前他們決定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穀東俱樂部」,誓言推動水稻田復耕蓬萊米。
社區居民出錢出力 經營蓬萊米復耕田

竹子湖居民高于玄慷慨出借兩分地,作為竹子湖蓬萊米的復耕田,也是目前竹子湖僅存的一塊稻田。「我會出借水田,也是一種傳承的心情,不然大家都快忘記我們這裡以前有種蓬萊米的原種田」,高于玄說,他小時候家裡還有種稻,跟父親帶稻種到溫泉區浸泡、催芽,現在復耕田的種子也是用這種方法。
這兩分水田由榖東俱樂部成員經營,近三十位成員大多是社區居民,其中也包括田間管理員曹永得。他從事泥水工作,時間較為彈性,因此一肩扛下田間管理的工作,「我是來幫忙啦,要為社區的歷史傳承出一份力呀!」
竹子湖復耕田插秧儀式,竹子湖湖田里里長曹昌正帶領里民舉行祭拜儀式,期盼今年復耕田能順順利利,他說:「今天一早天氣還陰陰的,等到要正式插秧時就出太陽了,可見天公伯有保庇。」湖田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如則說:「我們現在的稻田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是我們竹子湖在台灣稻作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阿公阿嬤與小朋友 一齊來插秧
今年竹子湖復耕田的插秧活動已經是第三年,社區的阿公耐心地向年輕一輩的榖東、志工講解插秧手法:「一次抓五株秧苗,插秧間距約三十公分,之後要記得播平水田喔!」然後還不時補上一句「慢慢學習,沒關係。」
竹子湖的湖田國小、薇閣國小的學生,也實際參與插秧活動,他們個個興高采烈,時而彎腰插秧,時而抬頭與同學確認彼此秧苗間距,笑聲迴盪在田間。
長期研究竹子湖文史工作、並參與竹子湖復耕田事務甚深的邢玉玫教授說:「學生參加農事體驗,不但實際認識田間生態與氣候的關係,也會對竹子湖原種田的故事更有感覺。」

在竹子湖種中村種 把歷史記憶種回來

目前竹子湖復耕田種的是蓬萊米的台稉9號,未來他們打算挑戰蓬萊米的始祖「中村種」。透過台大農藝系教授們的努力,在日本找到台灣已消失的中村種,日方提供了六十顆中村種種子,但卻只有三顆種子發芽,讓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謝兆樞也不禁自陳:「我本學術中人,講究科學證據,不輕言怪力亂神。這次復活『中村種』竟也偏離正道,以集氣、念力、祈禱,外加密宗神秘祝福等與植物發芽生理無關之『密技』,無非是深感這段歷史有無可取代的決定性。」
邢玉玫也說:「中村種是蓬萊米的祖先,竹子湖的原種田是蓬萊米的發源地,在竹子湖復耕中村種蓬萊米,背後有著以往竹子湖地區的共工精神、稻作產業歷史,我們不為經濟效益而種,我們是為歷史而種。」
明年九月,「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將重新開幕,在館內展示竹子湖原種田歷史,在社區田間帶領參觀者體驗農事,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這段蓬萊米歷史,認識竹子湖的原種田風華。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