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區域空間反轉後的地方感-大肚王國,再現傳說

在臺中縣市尚未合併之前,大肚山是縣市交界的地區,也是處於一種三不管地帶,也因此相當多文史、生態…等環境資源與資料,被破壞或是遺失。臺中縣市 合併後,成為大臺中地區,行政區調整與整併後,地理區位也形成一股奇妙的變化,原本大肚山是屬於舊臺中縣市交界區域,合併後卻成為大臺中地區地理中心的重 要位置。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中人,也是到最近才知道大肚山,原來是從大肚王國而來,而也漸漸了解到,大肚山這整個區域對於大臺中地區的關鍵與重要的地 方,在於文史與生態兩大面向,文史部份可以喚起與塑造對於地方的認同與情感,而生態部份則是目前重要的區域環境品質重要元素。

透 過故事的取徑來啟發覺知與地方感,是相當有趣且貼近生活經驗。目前當代人有著一種症狀「無地方感」,指對地方抱持著一種不真實的態度,即覺得每個地方都一 樣,地方就如同一幕幕模糊不定的背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快速且頻繁的變動居所,很容易讓人們產生無地方性,這將削弱人們與地方的情感,不僅會降 低原本的地方特色,更易造成自然與文化資源的掠奪與破壞。也就是因為無地方感造成當代社會漸漸崩解中,而目前推行社區營造,有就是希冀透過如此推動,讓大 家漸漸重拾地方感。地方感的發展,往往來自於人們發現自己對於某處曾生活過的地方,產生了獨特的意義感,在那熟悉的情境下能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對地 方產生認同感與永恆的期待,最後成為一股為地方付出的力量。

從故事中,漸漸尋回對於地方的情感。試圖尋回地方感,將 區域的紋理重新透過軟硬體建構,區域紋理的軟體大致上包含鄉土教育、環境教育、解說導覽…等,硬體部份,則是進行現存相關房舍、設施…等進行保存或保留, 但這兩者是需要相輔相成;在整體區域紋理中,軟硬體搭配相當重要,往往硬體的腳步與速度會快過於軟體,但是沒有軟體靈魂的硬體,是無法彰顯出其價值與意 義。因此軟體的根基需要穩固,在此基礎上發展硬體,對於整體區域發展才會有其深度與廣度,而不會淪於表象的呈現。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