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找農師 大明國小鳳明分班的食農教育

每天早上,阿公騎腳踏車,載孫子黃翊嘉上學,他們緩緩騎經稻田、養豬場,接著經過他們家的香蕉園,學校就在旁邊了。黃翊嘉就讀屏東縣竹田鄉大明國小鳳明分班二年級,和他一樣,鳳鳴分班的二十二位低年級的學生,大多是農家子弟。

在學校附近的農場 進行農事體驗課

1017533_882482801767491_3911122095674096574_n
大明國小鳳明分班二年級的黃翊嘉,在學校走廊邊分享他參加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後的心得。 拍攝/楊鎮宇

以往黃翊嘉走進教室,總是無精打采,不過近半年鳳明分班推出系列食農教育課程,黃翊嘉有了明顯的變化,他仔細照顧校園菜園的蔬果、專注觀察校園生態池的變化,上週日全校到學校附近的鳳鳴農場進行割稻體驗時,他積極投入不喊累,讓鳳鳴農場主人王家財對他印象深刻。

大明國小鳳明分班今年初開始,和學校附近的鳳鳴農場合作,推動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鳳鳴農場的主人王家財,也是大明國小校友,他原先採慣行法種稻,近一兩年改用無農藥的栽培法,今年的一期稻作,從插秧、除草、結穗以及收割,他多了二十多位小幫手。

鳳明分班的兩位教師朱玉璽、陳淑惠是這一系列食農教育的重要推手。上個週末,兩位老師帶學生進行割稻、打穀、曬榖等體驗課程,不只學生參與,就連家長、社區民眾也積極響應。

朱玉璽與陳淑惠認為親身體驗是食農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決定採用傳統的手工割稻方式。

10325347_882486438433794_3398075278044429359_n
鳳鳴農場主人王家財是學生的農師,每隔兩三週就會跟學生介紹最近稻田的狀況。 提供/朱玉璽

師生、家長與社區 跨世代的割稻班

10373646_882486805100424_5841118660491433705_n
大明國小鳳明分班的教師朱玉璽(左)、陳淑惠(中),合力推動系列食農教育課程。 提供/ 朱玉璽

「他們兩個是笨老師啦,帶學生學種稻,竟然還用傳統的手工割稻,我還真沒看過這樣的老師。」聽到老師要帶學生手工割稻,屏東縣大明國小校友陳友福不禁大笑。

話是這麼說,陳友福還是一路相挺,出車出人到田間幫忙。割稻那天,不少社區民眾路過鳳鳴農場,看到一群師生手工割稻,紛紛下田「逗腳手」。陳友福說:「我們『路過』不是抗議喔,是來幫忙,也重溫兒時的農村記憶。」

有阿公提兩大袋涼飲來贊助,也有阿嬤看小朋友割一把放一把,忍不住出手講解:「可以割一把捉一把,捉個兩、三把,等到手捉不下時,再放在旁邊,這樣會比較快喔。」

就連村長也廣播放送,請有空的村民幫忙來割稻。這場食農體驗課,讓學校與社區關係更緊密,形成「跨世代的割稻班」。

10325395_882487265100378_6447992505509610606_n
鳳明分班的小朋友手工割稻 提供/ 朱玉璽

教室、校園菜園、農場 都是孩子的食農學堂

10341884_882485051767266_4163939217435240441_n
鳳明分班教師朱玉璽,同時也是屏東縣教師會生態中心執行長。拍攝/楊鎮宇

鳳明分班推食農教育,不只是辦花火般的活動,更安排系列課程。年初到現在,鳳明分班的學生每隔兩、三週到鳳鳴農場,照料自己認養的稻田,同時也聽農場主人王家財講解最近稻田的狀況。

有孩子問道:「為什麼你的田不噴農藥、不用化肥呢?」王家財回說:「農藥會傷害土地,而且我們吃這樣種出來的米,對人體也不太好。」

在鳳鳴農場,每位學生問的問題,王家財這位農師都仔細回答。田間的種種,也是最好的教材,王家財帶學生認識稻熱病跟紋枯病,分辨秧苗跟雜草的不同,施灑苦茶粕抑制福壽螺、觀察水田的生態等。

鳳明分班也有自己的校園菜園,種植各式各樣的作物,有菜豆、玉米、秋葵、絲瓜、甘蔗、紅藜、洛神花、鳳梨、九層塔、金銀花、使君子等作物,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負責的區塊,從整地、撥種、澆水到採收都一手包辦。

此外,朱玉璽與陳淑惠兩位老師也帶孩子參訪學校附近的養羊場、玉米田、檸檬田。例如大明國小本部的對面,一位農友劉先生種無毒檸檬,小朋友參訪時幫忙割草,結束後就在現場喝現榨的檸檬汁,一邊聽農友分享他的友善耕作心得。

教室、校園菜園、學校附近的農場,都是食農教育的進行場所。陳淑惠認為,推動食農教育與學校課業並不違背:「小學一、二年級有生活領域課程,就有教植物種植,我們是實地操演,並且深化發展。」

陳淑惠也安排相關課程,例如製作稻草人、邀請主婦聯盟講師來談食品安全、用在地食材做晚餐給爸媽吃,讓學生在這一系列課程中對農業、食物有更多具體的經驗與感受。

10425109_882483861767385_6492887482687444362_n
鳳明分班的校園菜園,種植作物多元,有菜豆、玉米、秋葵、絲瓜、甘蔗、紅藜、洛神花、鳳梨、九層塔、金銀花、使君子等,小朋友利用早自習、課程時間照料這些植物。 拍攝/楊鎮宇

對土地與食物有情份的孩子

10426707_882486141767157_6655215249382170871_n
校園裡也種了一小片稻田,小朋友負責除草。 提供/朱玉璽

鳳明分班雖然只有兩位老師、二十二位學生,但是透過食農教育,他們與在地社區、農業有了更深厚的連結。他們與鳳鳴農場合作,一起招募榖東,一榖兩千塊,認購四十斤白米,希望透過消費者的力量,支持鳳鳴農場穩健走向有機耕作之路,而收益的10%,則回饋給屏東縣教師會生態中心,作為推廣食農教育的基金。

鳳鳴分班教師朱玉璽,同時也是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他認為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必須和在地社區、民間團體一起進行,農友當學生的老師、消費者認購支持農友, 形成支持台灣農業的力量。

朱玉璽認為,在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如果能讓孩子「對家鄉更有感覺,對土地與食物有實際的體驗」,等孩子長大後,相信都會是對土地有情份的生產者或消費者。

中午的放學時間,鳳明分班的孩子陸續吃完營養午餐,等候家人來接他們回家。頭帶斗笠、剛忙完農活的阿公走進教室,對他的孫子黃翊嘉說:「要回家了喔。」

黃翊嘉對來訪的記者說:「我們家有種香蕉跟檸檬,可是沒有種稻,老師教我們種稻,我學插秧、拔草、做稻草人、割稻、打穀,最後把米吃掉,我覺得我有比較認識稻米的一生了。」慢條斯理吃完最後一口午餐,黃翊嘉背起書包,坐上阿公的腳踏車,先經過學校旁他們家的香蕉園,再經過養豬場、稻田,和阿公回家去。

10404077_882485535100551_7037701045156620761_n
黃翊嘉(前)在教室裡頭時常不專心,不過到了田間,除草、收割樣樣都很投入,讓農場主人對他印象深刻。 提供/朱玉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