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是全台筊白筍主要產地之一,也是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台灣白魚主要棲地。在埔里的十多位筊白筍農,這兩年轉做有機筊白筍,去年底更申請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以綠保田讓筊白筍與台灣白魚共存。
不過近日幾場大雨,約五甲的有機與綠保田的筊白筍快速成長,每日產量約一千五百公斤,將持續到六月底、七月初。產量大爆發的情況下,現有的有機通路一時無法消化,若賣到一般通路,對有機、綠保田的農友又是一筆大損失。
友善耕作、保育生態的綠保田

「當初好不容易說服我們在地的老農夫願意從慣行改走友善耕作,如果因為這次的產銷困境,那之後我們要推動有機筊白筍的難度就更高了。」二代筍農林宥岑無奈地說。
林宥岑今年三十九歲,五年前辭去都會區的會計工作,返鄉與父親一起種筊白筍。這幾年,她與其他二代筍農,共種植約一甲的有機筊白筍,同時也說服社區老一輩的筍農從慣行轉有機,歷經無數次磨合與溝通,去年底有五位筍農(青年加老農)願意轉做「綠保田」且已申請驗證中,面積約四甲。
農委會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只要符合友善耕作的要求,而且耕地附近有保育類動物,就可以申請。
南投埔里一新社區的河川,是保育類動物台灣白魚的棲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做綠保田,而且不需負擔有機驗證費用,加上年輕筍農不斷的說明,因此去年底有五位在地老筍農決定從慣行改做綠保田。

氣候因素 筊白筍產量密集成長

林宥岑說,筊白筍的莖部藏在水中,不容易掌握生長狀況,但是一旦進入產季,「就像青春期的孩子, 每天都在抽高,莖部真的就像是雨後春筍一樣,迅速肥大。」
今年因為氣候因素,幾場大雨讓筊白筍快速成長,原先三天採收一次變成每天都要採收,一甲的有機田加上四甲的綠保田,每天的產量就有一千五百公斤,而且將一直持續到六月底、七月初。這種情況讓林宥岑等農人難以入眠,擔心俗稱「美人腿」的筊白筍一夕之間長太大,成了「老美人」。
有機或綠保的筊白筍產量密集爆發,若賣到一般通路,一公斤約四十塊。但是綠保田花費成本遠高於四十塊,去年底才轉做綠保田的老農夫遇到滯銷的窘境,直說:「真的是腳軟手軟啊!」
兩代筍農 齊心維護生態 栽培健康的筊白筍

林宥岑的父親林錦生今年七十歲,去年也決定轉做綠保田。這可是林宥岑與父親無數次「溝通」的成果,加上許多消費者參訪他們家的筊白筍田,給予直接的回饋,讓父親對有機之路產生一些信心。
去年底,林宥岑還策劃了系列課程,邀請專家來社區分享有機栽培如何防治筊白筍病蟲害、農業經營的創新思考、保育生態動物的方法等主題,同時也向在地農友強調台灣白魚對在地的特殊性,「全台只剩下一千多尾台灣白魚,目前僅存三個棲地,其中兩個就在我們南投埔里。」
不過,一開始林錦生根本不信有機能防治病蟲害,他還對女兒林宥岑說:「有機,前面後面各養一隻雞,就叫做有機啦!」的確,面對筊白筍的病蟲害,不用藥真的很累人,最惱人的就是福壽螺,不但不能用藥,也不用苦茶粕,因為苦茶粕雖然是友善耕作常用的方法,但殺傷力太大,福壽螺沒命,田間其他生物也遭殃,連保育類的台灣白魚也保不了。

筊白筍的產銷問題

「只好每晚號召人力下田撿福壽螺呀!」林宥岑笑說,福壽螺晚上出來產卵,他們也只好上晚班,採收期之前更常常從晚上七點撿到凌晨一兩點。也因為這樣的人工成本,讓有機、綠保田的筊白筍成本遠高於慣行的筊白筍,但成果是田間生態豐富許多,有蝴蝶、 貢德氏赤蛙、白頷樹蛙、金線蛙,在筊白筍田裡保留的生態池,也成了台灣白魚的棲息空間。
回到筊白筍的產銷問題,這次暴增的產量,讓二代筍農有雙重的憂慮,既擔憂筊白筍滯銷,但是他們更擔心社區老一輩的農人對友善環境的耕作法失去信心。
林宥岑說,歡迎有興趣購買有機或綠保筊白筍的朋友與他們聯絡:insfriend99@gmail.com 0923898555 0980857198
好茭情粉絲團
https://m.facebook.com/insfriend?_rdr
筊白筍可以冷藏。如果是放在家裡冰箱冷藏室,小弟的做法是不剝殼先包塑膠袋再包報紙,一般放7~14天都沒有問題。如果冰箱的冷度及保溼能力夠,都不至於讓筊白筍的鮮度流失太多。我記得筊白筍有外銷日本。
筊白筍可以冷藏~~這一點無誤,可是它會持續成長~變老!!
要冷藏前,建議先用煮沸的熱水稍加汆燙,馬上熄火,不要燙太久,
將外緣的部份給燙過後才不會再成長,不能起鍋,否則會因溫度脫水,
待退溫後再冷藏,這樣處理過後看要水煮、湯、炒、三杯、紅燒 都OK。
PS: 其實所有的筍類保存方式都差不多
是不是可以多參考天敵來消除福壽螺, 這樣就不需要花費大量人力, 讓自然發揮平衡的力量
這樣人工成本可以降低, 能反應到售價上, 就不用擔心銷不出去
<>
http://e-info.org.tw/node/73183#comment-23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