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推動農田「生態補償」人與環頸雉共好

環頸雉因數量稀少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但在好山好水的花蓮,卻是農民頭號「害鳥」,花蓮富興生態農場因不撒農藥化肥,成為環頸雉的快樂農場,每天都去園裡吃早餐,一支支玉米被啃得像「鬼剃頭」,去年東華大學和農場合作量化農損數據,沒有防治的玉米實驗田今年首次收成,產量竟少了9成之多。東華預計花3年時間量化數據,推動「生態補償」,讓政府、消費者共同分擔環境成本。

無毒玉米環頸雉也愛,吃成鬼剃頭

10489855_871401432887436_9102907717268708155_n
看到鬼剃頭玉米,就知道兇手又是環頸雉(圖/彭昱融攝)

穿梭在花蓮富興生態農場,一株株玉米看起來頭好壯壯,但定睛一看,包在半邊葉子裡的竟只剩玉米梗,翻起靠近植株的那一側,才露出幾粒金黃飽滿的玉米粒,「環頸雉算滿有良心的,同一支玉米都會吃得很乾淨。」農場主人賴萌宏無奈折下NG玉米,但不忘發揮樂觀精神自我解嘲,流露對環頸雉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情。

賴萌宏自小喜歡動物,大學就讀屏東農專(現屏東科技大學)畜牧系,20年前移居到花蓮瑞穗養乳牛,卻眼見當地動物因濫捕和棲地破壞逐漸消失,稀有的鳥類棕三趾鶉,以往在馬路上隨便都看得到,現在卻幾乎絕跡,心痛不已的他毅然決然投入社區營造,輔導有「鳳梨花之鄉」的富興社區,轉作有機鳳梨;2年前甚至租下台糖6公頃農地,撥出2公頃無償借給農民使用,唯一條件是不能撒農藥、化肥,不傷害動物。

富興生態農場旁邊就是林務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一望無際的綠籬隔絕人煙,每天早上都可見環頸雉悠閒地穿梭田裡,啃食玉米、花生、大豆,賴萌宏說,環頸雉吃玉米時,會用嘴巴撕開葉子,一粒粒啃食,靠近植株側吃不到,因此出現「鬼剃頭」玉米,農民欲哭無淚。

人鳥大戰頻吃敗仗,反光彩帶扳回一城

說起富興農民防治環頸雉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頁辛酸史,剛開始採傳統方法放沖天炮趕,環頸雉竟把黃豆畦溝當戰壕躲,風頭一過又大膽吃了起來,農民突發奇想用超音波干擾,環頸雉仍不為所動。

有一回,賴萌宏架起了矮圍籬,以為環頸雉飛行能力不強,沒想到環頸雉走了幾步後,竟直接跳到圍籬杆上,再一個蹬步就迅速跳進園裡,一旁觀察的賴萌宏完全傻眼,無奈又讚嘆。

直到今年,他模仿其他農民,在玉米田中綁上銀色彩帶,才在這場人鳥大戰扳回一城,環頸雉損失率降到5%,他推測,鳥類的視力非常好,彩帶隨風搖曳不斷反光,「環頸雉可能看到頭暈了」,但效果能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

10458025_871403852887194_5138691195065358342_n
反光彩帶可以讓視力好的環頸雉頭暈(攝影/林慧貞)

生態補償實驗田,9成玉米粒進環頸雉胃

10462508_871420969552149_1287900167964793779_n
賴萌宏努力順應自然,和環頸雉一起共生(攝影/彭昱融)

為了營造友善棲地所付出的成本,難道只能讓農民打落牙齒和血吞嗎?至少賴萌宏和東華大學不這麼想。去年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和富興農場展開社區和農業的跨領域合作,其中一項便是計算環頸雉造成的農損,利用一部分農地種黃豆、花生、玉米,不採任何防治措施。

今年第一次收成,損失果然很慘重,黃豆種了4分地,只有一半收成;花生雖長在地下,但環頸雉會用嘴巴硬拔出來,一分地竟只收成2個小碗;玉米就更別說了,輪不到蟲子吃,環頸雉就先吃光光,種了200株只剩20株的收成。

賴萌宏認為,友善環境的生產成本不該讓農民獨自承擔,雖能調高末端售價分攤給消費者,但如果政府真的覺得保育類動物很重要,就該多花心力一起保護,「農民安心生產,動物才有好環境。」

負責此項計劃的東華自然資源管理系教授李俊鴻表示,政府可以透過詳實的調查數據,配合農民末端售價,補償農民損失的成本,但不宜讓農民產生依賴,可設立短期示範區,目前農委會預算有一半花在老農津貼,應重新檢討,鼓勵農民栽種友善農業。

農田除維護生物多樣性,還有涵養水資源、固碳等正面幫助,其他國家早已實施生態補償。李俊鴻舉例,日本、德國放租某些國有地時,會和農民簽3年約,要求農民友善環境種植、監測生態資料、維護生物多樣性,農民花在上述工作的時間和導覽教育,政府額外計算勞動時數,每個月發給酬勞。

近年不斷傳出台灣獼猴跑進果園肆虐,農委會因此著手考察國外生態補償政策,但始終只聞樓梯響。

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科長林國彰表示,環頸雉災情在東半部較常發生,若以猴害為例,農糧署認為動物災害不是不可防治的「天災」,尚無補助措施, 林務局則僅能針對野動保育,補助部分防治資材,或協助調查生態資料、行銷友善農業的產品,但農民也該負起防治責任。

說故事也是一種生態補償

10481623_871403309553915_8795809892750187366_n
大顆的玉米粒可以當成自家留種(攝影/林慧貞)

富興農場的生態補償層次,不只停留在「價格」,也進一步提升到「價值」。 以往只有賴萌宏一人擔綱生態解說員,今年7月,他打算帶當地的阿美族族人見習,讓社區學著把故事轉化為產值。

賴萌宏說,生態補償不能只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動物造成的損失,若透過生態導覽補回,不僅對經濟有實質幫助,也能減緩農民對動物的反感,「因為有這些動物,才有故事可以說。」

逃過環頸雉嘴巴的玉米,富興農場也不浪費,顆粒較大的曬乾留種,小的做成玉米粒或餵雞;玉米上下各結一穗,環頸雉只會吃60公分以下高度,那何不把下面那穗當成玉米筍賣。

要當個稱職的說書人,第一步就是拋棄以人為本的思維,這也是為什麼,每當有人誤說成富興「有機」農場,賴萌宏總當場糾正是「生態」農場,實際上,他的確連田裡的水稻品種都不清楚,農業僅是生態的其中一環。當政府部門對農業加值的想像還停留在農產加工,富興農場示範了,農業之於大自然、之於社區的價值所在。

10356261_871404852887094_2675988382168421140_n
賴萌宏自掏腰包租地,直到今年4月才開始跟農民收租金(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