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種「再生稻」?是許多稻農近日盤旋心頭的問題。
今年的二期稻作,農委會為提升國產米品質,不再收購再生稻,台中市政府則反向操作,補助續種再生稻的農民每公頃一萬兩千元。不少台中稻農決定續種再生稻。農糧署建議二期作轉作綠肥作物,或是大豆、硬質玉米等進口替代作物。
今年起公糧拒收再生稻
再生稻,為二期稻的一種耕作法,在一期稻作收割後,保留稻頭,讓稻子繼續生長,省去重新整地、秧苗、插秧的費用。根據農糧署統計,台灣水稻一年兩期耕作面積約二十七萬公頃,第二期作約十一萬公頃,其中再生稻面積約一萬四千公頃。
農糧署副署長陳建斌表示,再生稻的稻榖充實度不同,含水率差異大,品質不一,為了提升國產米的品質及競爭力,今年二期作起再生稻不可繳交公糧。
陳建斌認為,北部及中南部沿海原先採再生稻的地區,建議改採稻作單期栽培,第一期種稻,第二期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地區特產等作物,每公頃補貼2.2萬到4.5萬,或是景觀作物營造地區花海景觀,或種植綠肥作物涵養地力,每公頃補貼4.5萬。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許志聖長期研究水稻品種改良,他認為種再生稻雖然節省部分人力物力,但是收穫品質不一致,若是要維持品質,又可能影響到口感。
再生稻雖節省成本 但是品質不一
許志聖解釋,一期稻作收割後,留下稻樁作為二期的再生稻,等十多天後必須割樁,調節再生稻的生長速度,如果沒有割樁,有的熟有的不熟,最後收割時會造成品質落差大,烘也不好烘。但是種再生稻的好處是,不需整地、育苗、插秧,連割樁也免的話,可以節省這些成本。
若要維持再生稻的一定品質,許志聖說有兩種方法,早割或多肥。早割,指的是一期稻提早收割,讓養分留在稻桿,提供給二期再生稻,但這麼一來可能影響一期稻的品質。第二種方式是在一期稻收穫前,增加氮肥,不過氮肥提高,稻米的蛋白質含量也提高,也會影響第一期稻作的口感。
許志聖說:「二期作採再生稻的確減少勞力、整地插秧等費用,但是若從良質米的觀點來看,再生稻的品質的確不均、落差較大。」
台中市補貼再生稻農民 一公頃一萬二
台中市府近日宣布,為了考量農民耕作習慣,二期作農民採再生稻,不得繳售公糧將造成農民收益減少一萬兩千元以上,因此每公頃補助一萬兩千元。
一位農政主管機關官員私下表示,「 再生稻的品質差、單價低,中央要鼓勵轉作雜糧或地方特色作物,台中市反而要補貼農民種再生稻,是錢太多?還是政治操作?」
要不要種再生稻?農民看法分歧
最近一期稻作陸續收割,二期作要不要採再生稻,就要見分曉。台中清水的稻農兼插秧業者李慶添認為,再生稻的口感不好、產量低,原因在於稻子成長速度不同,「有的當阿公了,有的才當阿爸,有的還只是孫子而已」,他認為應該要重新插秧,確保二期稻的品質。
另一位清水稻農劉井則認為,種再生稻一分地可以省3500元,減輕農民的負擔。而且再生稻比重新插秧的二期稻早十多天成長,可以避掉東北季風,就算遇到, 稻頭較穩了,也比較不受影響。
在清水採自然農法種稻的王俊智,今年五十出頭,在當地稻農中算是「幼齒」的。他往年也都採再生稻,「再生稻省事,不需重新耕耘、育苗、插秧,應該最符合環保理念,問題是在於怎麼維持口感?」
王俊智認為,再生稻的品質不一,應該做基礎調查,研究怎麼提高再生稻的品質,用農藥、化肥會犧牲環境、稻米口感,那就要研究怎麼用自然的方法,而不是只有拒絕收購或加碼補貼這兩種方法。
「如果種再生稻的技術可以維持品質跟產量,又能節省初期成本,為什麼不執行?」王俊智認為,原因在於政府有稻米收購保障價格,「農民不得不看政府的臉色」。
政府二十多年前推動再生稻,向農民宣導台稉八號「 稈強不易倒伏,肥效性佳,再生能力強,為適合再生稻栽培之品種」,如今政策轉彎,公糧拒收再生稻,強調「因應國際貿易自由化之趨勢,必須提升國產稻米品質,迎合國人消費需求」。在每次政策轉彎、持續推動的過程中,農民們可得要看清認明,再來做決定了
本來講好下一季要開始租我們的農田,因為台中市政府又要付12000,所以又拜了,不斷的補助跟本就墊高了農田租金,惡性循環! 太氣了!!!
中午沒睡 值得啦
攔車採訪超厲害
直奔繳公糧處 現場抽樣
客觀報導
我看過你很多對弱勢群組的報導,對你不畏權勢勇於為弱者發聲,深表敬佩,我也是想為社會公平正義略盡微薄之力,不知是否方便能跟你進一步交流?願意的話請留手機電話在我信箱,謝謝.
呃…現在才知道有「再生稻」這種東西
我居住過的地方(台東市、苗栗後龍)
收割後灑油菜花、菊花漂亮一陣子後
再打進土裡再種下一期稻子
怎麼會有人想種「再生稻」
品質不好不是打壞自己的名聲嗎?
「如果種再生稻的技術可以維持品質跟產量,又能節省初期成本,為什麼不執行?」
這句話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是採訪問題還是作者撰寫的問題?
內文不是就說品質不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