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樹教育基金會的「裡山塾」近日舉辦「里山青果社」系列講座,並規劃在苗栗苑裡一帶,尋找願意嘗試減少使用農藥的果農。
從農友關切的地方開始推動

「如果一下就說要推有機,農友可能就跑掉了,什麼講座也不來聽了。」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江進富說,他們在苗栗苑裡的蕉埔經營「裡山塾」環境教育中心,長期與當地柑農互動,發現農友關心的是「病蟲害用什麼農藥最有效」,而這牽涉到的是產量、生計,因此直接跟農友談有機,「頻率完全對不上」。
裡山塾先前舉辦的「里山青果社」講座中,不少農友發言表示:「別人都噴了,我不噴怎麼行?」、「農藥行跟我說開花期要多噴藥,我就用了啊!」甚至還有農友質疑:「種果樹怎麼可能不用藥?」、「有農場說他不噴藥,作物也可以很漂亮,我才不信,他一定有放步(偷藏招數)。」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明瑩是柑桔類病蟲害防治專家,他認為作物生病的原因很多,不只是病蟲害本身,還牽涉到農場的管理方式、土壤狀況,「要先認識是什麼病蟲害,確認情況後,再對症下藥,多噴藥不見得一定有效。」
在與苗栗苑裡蕉埔的農友座談時,他說有時用農藥反而會引來病蟲害,例如銅劑農藥對細菌性病有預防效果,但使用過量卻會引來葉螨(紅蜘蛛)這種害蟲,因為作物葉面上的菌被殺光光,可以治葉螨的菌也消失了。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交流 鼓勵農友減農藥栽培

江進富認為,與其從有機理念來談,不如從農民切身關切的地方出發:「農藥也是要花錢買的,既然要用,就要吸收專家的知識,合理的用藥」。
在蕉埔一帶,農友年紀普遍在六十歲以上,種植技術的資訊管道主要為朋友、農藥行。江進富說裡山塾舉辦「里山青果社」講座,就是想提供農友吸收資訊的另一個管道,從病蟲害管理到草生栽培、土壤管理、施肥方式等,都將陸續邀請專家來跟農友分享,提升農友的柑橘種植技術。
裡山塾也舉辦產地參訪活動,促進消費者跟生產的交流。每年下半年,蕉埔一帶陸續有文旦、白柚、西施柚、椪柑、桶柑、帝王柑、茂谷等柑桔作物的採收季。裡山塾舉辦的採收體驗活動中,常帶消費者到不用除草劑的佳樂果園,透過與消費者的互動中,佳樂果園主人張寶山也逐漸減農藥栽培。
江進富建議佳樂果園主人張寶山,既然不用除草劑、減農藥栽培,可以適當提高售價,但張寶山只以「現場吃不用錢,裝進袋子才要錢」的方式,鼓勵來訪的消費者購買。
裡山塾要在蕉埔推動減農藥栽培,除了張寶山這位農友加入以外,目前農友邱吉平、賴意晴有意跟進。
未來這些有意減農藥栽培的農友,將在裡山塾協助下,組成團隊,共同面對栽培技術、產銷通路等問題。江進富說:「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是我們會持續推動,先提升種植技術,再來談其他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