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洋生物博物館
在海生館北邊的保力溪口,有一種體型袖珍的陸蟹,具有鮮紅色的雙螯與黑褐色的身體,在過去常被誤認為「印度新脹蟹(Neosarmatium indicum)」的幼蟹。但在今年由海生館李政璋進行了標本比對之後,才確認這個種類的型態與台灣已知的種類有多處不同,證實是另一個獨立的種「光滑新脹蟹(N. laeve)」,種小名「laeve」意思是「光滑」,表示本種的甲殼光滑無毛。
這個種類是新脹蟹裡最小型的一個種,居住在河口附近土堤上的洞穴中,生性隱蔽,只在夜晚及雨後才會離開洞口活動。過去在印度-西太平洋各地有若干記錄,今年首次發現於台灣。相關報告已由「海洋生物學刊(Platax)」接受。這是海生館典藏經理李政璋繼去年在恆春半島發表七筆包含相手蟹科的兩個新記錄屬、三種未知的擬相手蟹、兩種未知的泥毛蟹之後又再添一筆新記錄種。
李政璋表示,根據這種陸蟹在野外的族群數量,推測已經棲息了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因為專精於分類的學者不多,再加上陸蟹大多數是夜行性,到了今年才被注意到。陸蟹是蟹類中棲息環境與人類最接近的,可說是蟹類中最容易受到干擾的類群。根據李政璋的調查,在恆春半島尚未被鑑定出身分的陸蟹還有十種以上,有些種類的棲息地已逐漸受到人為的破壞,可能有些種類連名字都還沒有就已經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