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龍眼樹上結實纍纍的果實,每回路過就想著何時龍眼才會成熟,好偷摘來打打牙祭。這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每個鄉下孩子都曾有過的吧!偷摘的龍眼比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龍眼似乎更好吃一些,這真是奇怪!不過,隨著市面上能吃到的水果種類越加多樣,龍眼似乎顯得越來越不受消費者喜愛。
同樣是南國熱帶水果,在消費市場上荔枝比起龍眼來說,搶手多了,但是以龍眼為重要生計來源的山村農民們卻為龍眼打抱不平,他們認為龍眼比荔枝好!例如,荔枝比起龍眼更是燥熱的食物、茘枝太甜太膩、荔枝要用比較多農藥來栽培、荔枝要趁新鮮儘快賣出、不能製成荔枝乾…等等之類的。龍眼地帶的人們談起這些,總是一面說著龍眼的好,一面哀嘆龍眼的價值被埋沒。
台灣的龍眼多種植在淺山地帶,主要產區在高雄、台南、嘉義、彰化、台中、南投的山坡丘陵區,台南是最大產區而其中東山的山區又是龍眼栽植最集中的區域。嘉南大圳北幹線以東的山區地帶在柳丁、椪柑等經濟果樹尚未引進的年代裡,龍眼可說是重要的生計支柱,山村居民們倚靠著野生的龍眼樹林來生產龍眼蜜、龍眼乾、與龍眼炭,於是在這個淺山地帶中有1922年就開始經營的養蜂場,還有因為生產龍眼乾而累積與保存了獨特的龍眼窯和烘焙技法。

龍眼地帶的居民延續著從父祖輩傳承而來的烘焙技法,將生鮮龍眼以70度左右的溫度慢慢地烘焙成龍眼乾,這個慢,得花上五個晝夜。好的龍眼乾,是烘出來後「顏色較赤,且帶有煙燻味的」,山村居民說這是最基本的判別法則,因此,即使現在已經有了以柴油加熱的機械式烘烤箱可替代來節省時間,但農人還是堅持要以龍眼柴做為燃料,以焙製出有柴燒香氣的赤褐色龍眼乾。
除了這基本條件之外,最重要的差別還是品種,不同品種所焙製出來的龍眼乾會有不同口感,在山村居民心目中,第一名的龍眼乾是以「紅殼」這個品種所焙製的,他們說紅殼種龍眼乾甜度高、吃起來QQ的,但是紅殼種因為產量低、栽植的數量也少,所以只有識貨的消費者才有機會買到。絕大部份的龍眼乾是以「粉殼」這品種來焙製,其他品種,尤其是殼比較薄的,就不適合製成龍眼乾了。

原本以為龍眼只有二、三個品種的我們,聽農人隨口數來,就有七、八種,如「菱角種」、「韌蒂仔」、「崁腳種」…等,這些品種名表現出龍眼們的外表與個性,不過,門外漢是無法輕易在一片龍眼園中辨別出它們的,只有那些每日與它們為伍的農人可以一一點出名號來。
關於龍眼的故事還很多,但節氣已迎來了立秋,山村農家便開始忙碌起來,無暇再說故事。雖然老人家說,「六月秋,緊溜溜;七月秋,慢慢仔悠」,今年立秋在農曆七月,應該可以悠哉悠哉地收成,但焙龍眼的準備工作早已陸續展開。隱身在山間裡和家戶旁的龍眼焙灶窯,在夜裡因灶火而現身,我們看著躺在焙床上的龍眼們,心想這次一定要吃到農人口中所說的極品龍眼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