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後,許多家庭失去了家園,搬到了高雄市杉林慈濟大愛園區永久屋。園區內就業機會缺乏,失去農田的青壯年被迫在外地工作,留下婦女、老人在永久屋,整個園區缺乏年輕活力。但有一群媽媽,雖然來自原住民、客家、閩南等不同族群,卻一起成立「大愛縫紉手作坊」,彼此互相扶持鼓勵,不只為了生計,更希望透過創新設計,打開品牌知名度,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在大愛縫紉手作坊擔任專案管理人的簡吟芳表示,手作坊一開始是由慈濟基金會協助,台南一家企業捐贈二十多台二手縫紉車,針對園區婦女進行職業訓練。這些媽媽過去完全沒有縫紉的經驗,經過職訓後,草創初期的縫紉手作坊從承接傳統家庭代工開始運作。
多一份的努力、多一份的收穫

但走傳統家庭代工路線,收入微薄,車好一件衣服只有五、六十塊工錢,一天下來才兩、三百塊。為了增加收入,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縫紉手作坊參與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接受政府的資源補助。手作坊的媽媽們經過專家指導與討論,決定來學做布包。布包一天的產量雖然不多,但是相較車縫衣服來說,工錢較高,也比較有利潤點。
培力就業計畫從民國101年開始執行,如今已經邁入第三年。媽媽們從一開始完全不會做包包,到後來請老師教學,如何打版、設計、配色,到現在老師教一個包包規格,媽媽們就可以拿其他不同種的布包技術來套用,自己開發產品。
不像其他大工廠作業完全自動化,靠機器剪裁與車縫布料,幾個步驟就完成了,手作坊的布包純手工製作,完全靠媽媽們自己畫線、裁剪,費時又費力,一個人一天勉強只能完成一到兩個布包。手工布包產量不多,但卻都很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包包外,還有零錢手機袋、名片包、凱特包,或是可以依照顧客的需求量身定製,製作獨一無二的包包。
簡吟芳驕傲的說,縫紉手作坊的包包,因為獨一無二,走在街上,最不容易與別人撞包呢!

走出風災陰影的陽光布包

當製作技術到達一定水準後,大愛縫紉手作坊的媽媽們決定來創造自己的品牌,「杉林布包(Sunny BuBao)」就這麼誕生了。簡吟芳解釋,會取名Sunny,不只是因為與杉林諧音,代表這群媽媽努力走出風災陰霾,更希望買到大愛縫紉手作坊布包的消費者,心情會很陽光。」
簡吟芳說,雖然手作坊開始走自創品牌的路線,沒有資金打廣告,因此知名度有限,通路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馬上擴展開來。「杉林布包(Sunny BuBao)」目前在高雄地區某些店家寄售,跟大愛園區展示中心的專櫃展示。為了讓產品曝光,手作坊的團隊也積極地參與政府或民間的展售活動,在網路上架設網頁,讓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選購商品。
簡吟芳表示,由於剛開始自創品牌,收入不穩定,所以仍會接一些OEM(委託代工)、ODM(設計加工),提高收益。她說,這兩種代工模式較之前的家庭傳統代工,技術要求層次更高。以前廠商裁好布,媽媽們就直接拿來車縫,工序要求比較低。現在手作坊代工的客戶,有百貨專櫃的知名品牌,工序要求較嚴格,無論是縫線的距離、LOGO擺放的位置,都必須按照廠商的要求。
她說,雖然代工廠商的要求較高,但代工利潤也比傳統家庭代工來的好,媽媽們做好一個包包,不但可獲得一百至三百元不等的工資,也代表媽媽們的手藝水準,已經達到市場水準並獲得肯定。
大愛縫紉手作坊媽媽們設計的陽光布包。(圖/汪文豪攝)
技術穩定了,品牌行銷就要更加把勁。現在簡吟芳每週一都會去高雄婦幼館上行銷課程,希望為杉林布包這個品牌打出知名度。她表示,對大愛縫紉手作坊來說,行銷、通路、設計一直是努力提升的目標,尤其是設計,大家會研究一些雜誌上流行的包款衍生新的創意,希望布包生產的形式,能趕得上市場流行。
大愛縫紉手作坊透過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與民間資源的輔導,營運漸上軌道。雖然目前員工薪資有很大部分是靠計畫補助,但手作坊的營收將成為未來培力計畫結束後的營運基金。
簡吟芳說,她原先在高雄市區工作,莫拉克風災後老家受到破壞,所以搬入山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她的母親郭麗華是手作坊的成員,也是培力就業計畫的專案管理人,簡吟芳個人則是受到包括自己母親在內的這群45到60歲媽媽們努力所感動,決定用自身電腦和業務的能力來協助手作坊運作。
簡吟芳表示,她期待手作坊將來茁壯後,能有新的年輕人加入,而這群媽媽就像是縫紉手作坊的母親一般,細心呵護這個孩子,讓她永續發展,創造青年返鄉的就業機會。

對大愛縫紉手作坊有興趣,可以到「杉林布包Sunny BUBAO」粉絲團按讚
我有庫存布要處理,數量不多,只有四十的疋,是以前做布商時留下之,都是A級品,能夠被再利用,也是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