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部落保留完整排灣文化智慧
達瓦達旺教會主任牧師郭明輝說,除了感動於族人堅守家園,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帶領著社區林業研究室學生陪伴部落發展生態旅遊,更是達來部落能夠在災後五年內重新站起來的關鍵。
達來村是三地門鄉人口最少、遷村最晚的部落,從隘寮北溪對岸河階地的舊部落搬來現居地只有約二十多年。位於河谷兩岸的新舊部落透過吊橋連接,從舊部落還可遠眺南、北大武山挺拔之姿。
五年前的八八風災當中,達來部落現址的地基受到河水掏蝕而發生地滑,反而是對岸河階地的舊達來部落完好如初。「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原住民祖先觀察自然、瞭解自然與順應自然的智慧,」陳美惠說。
雖然舊部落交通不便而遺世獨立,卻也因此保留了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群,數量與品質都可說是全國之最。除了房屋,街道也是用石板與石頭砌成,原味十足。這些原本湮沒於荒煙蔓草間的石板屋群與石頭街道,成為陳美惠協助達來部落尋根與發展生態旅遊的本錢。
舊達來部落大約是在一百一十多年前,日本統治者為了管理方便而命令部落從深山中遷出,經過部落的祖先挑選至隘寮北溪左岸定居,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民國七十年代,政府基於舊部落對外交通不便等因素,才將部落再遷到台24線旁達來村的現址。
營造舊部落為族人的開心農場 生態旅遊的熱點
由於從舊部落遷至現址的時間還不久遠,對許多部落老人家來說,舊部落還遺留著許多兒時生活記憶與故事。
達來部落的生態解說員藍陳耀顯說,連接新舊部落之間有一處陡峻的步道叫「辭職坡」,早年台24線還未建成通車時,從三地門前往舊達來部落、霧台鄉大武村、阿禮村和吉露村都要走這條路,被分配到這幾個地區教書的老師,只要走完這條陡峻的步道,就會打定主意辭職不幹,所以村民就把這條路取名「辭職坡」。
除了保留完整的歷史文物,舊達來部落保留著完整的生態環境,抬頭遠望,經常可見黑鳶乘著河谷氣流在天際間優雅地盤旋。陳美惠指出,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現在在台灣平地要看到黑鳶十分不容易。但在達來部落抬頭向天,經常可以看到黑鳶翱翔,是賞鳥者的天堂。
透過生態旅遊重新凝聚內在精神
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擔任專任助理的林晨意,是輔導部落居民將舊達來部落從荒煙漫草整理成部落開心農場與發展生態旅遊的見證人。她在就讀屏科大森林系碩士班期間,即投入台24線生態旅遊的發展,陪著部落族人花整天的時間爬山找尋舊水源地引山泉水到舊部落,協助整理舊部落的環境種植蔬果、紅藜、小米與萬壽菊等植物。
即便已經畢業,林晨意仍留下來陪伴部落經營生態旅遊的事務,打造舊部落為居民的開心農場。
「過去部落作風味餐,蔬果食材得跑去平地買,價格不便宜;利用舊部落的農地自己種,新鮮的蔬果再搭配小芋頭、樹豆等特色食物,結合部落媽媽的好手藝,每位吃過風味餐的遊客都說讚,」林晨意說。
「災後重建不只是把永久屋等硬體蓋好,更重要的是內在精神的凝聚,以及對大自然的省思,」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如此說道,而這也是她為何一直風塵僕僕地陪伴部落推動生態旅遊的原因。
透過生態旅遊的規劃,台24線的原鄉重建隱含了三層意義:第一是個人層次,也就是當面臨生活的重大打擊,生命要奮力再起;第二是族群層次,亦即天災衝擊了族群文化的傳承,原住民長老與有識之士要找回流失的文化,讓族群的生命再起;第三則是地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讓人類必須重新省思與環境的關係,一改掠奪式的經濟思維朝永續發展,讓大自然生命再起。
達來部落正是台24線正在發生的生命再起故事,也是一首敬天愛地、永續和諧的生命再起之歌,等待有心的人,細細體會。
想要了解達來部落的故事嗎?歡迎到「達來部落生態旅遊」粉絲團按個讚!
網址是http://goo.gl/M4lwjI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