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重視林相豐富性與氣候變遷 守護台灣原生愛玉

鄒族與阿里山的淵源

根據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學者林曜同對鄒族的研究報告,以傳說、社會組織、信仰、語言、文化差異上來看,鄒族可以分為南鄒和北鄒(又稱阿里山tsou),鄒族一詞是日治時期學者對他們的統稱。依耆老口述,他們的祖先皆曾居住在台南平原一帶,到了清朝時期,因為他們的居住區域皆在阿里山區,所以被歸類為阿里山番,依據口傳族史,荷據時期前他們皆來自不同的山區,而阿里山tsou的祖先是從玉山移居至阿里山一帶,在漢人和日本政權進入以前,鄒族人以山地和河流劃分不同家族的獵場和漁場,竹子和山棕自古是鄒族的工藝材料,現今南鄒主要生活在高雄一帶,北鄒則主要生活在阿里山區域,部分居住在南投縣信義鄉。而高雄一帶被歸為南鄒的兩個原住民族已經申請正名,分別是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族,分別在2011年與2012年提出正名申請,過程中召開了許多次的諮詢會議以及公聽會,除了卡那卡那富中的Kanpanena氏族與阿里山鄒有血緣關係,其他歷史記憶、語言、文化、祭典都不同,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族在今年六月已經正名完成,繼賽德克族後,成為台灣的第十五族和第十六族。。

根據日本學者佐山融吉撰寫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當時居住於阿里山一帶的原住民族人自稱為tsou族,tsou的意思是「人」,他們有一句很優美的問候語:「a veo veo yu」,有喜悅、感謝、祝福的意思!

阿里山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族群屬於「阿里山tsou(鄒)」,其中里佳部落因位置較偏遠,所以較少人知道,因為環境較無受到污染,溪水和天空都是清新的藍色,因此有藍色部落的美稱。當地經營嘉娜民宿的ba’i(鄒族語,有阿嬤的意思)說每年的三到六月,這裡可以看到數萬隻的營火蟲,總共有二十二種,到七、八月時,晚上在路燈下就可以看到許多獨角仙,除此之外這裡的星空也很美麗。

目前里佳部落有兩百多人,但是猴子的數量是他們的好幾倍,ba’i說猴子是族人的天敵,之前曾把一片柿子園幾乎都吃光了,而且看到人少就會主動攻擊人,還會拿東西丟人,所以連族人都要小心結伴同行;阿里山有許多的動植物,包括老鷹、藍腹鷴、帝雉、白面鼯鼠、穿山甲、水鹿、山羌,但數量不如以往,ba’i說山羌很可愛,但是常常吃她種的明日葉、金線蓮,原本她的長輩想說是不是要請獵人去補捉,但是ba’i說她其實想多種一點讓牠們吃,希望讓這裡變成保護區,有遊客來就可以帶大家在一旁看牠們,除了猴子和山羌外,還有松鼠會吃苦茶子、作物果實、咖啡豆等,也讓人很頭痛,但是族人不會因為這樣就加強去狩獵這些動物,ba’i說族人都認為「牠們是這裡的原住民」。

愛玉是台灣特有植物     原生種急需保育

巴拿馬Kuna原住民說過:「有森林的地方就有原住民;有原住民的地方就有森林(Durning,1992)。」

愛玉是台灣特有植物,野生的愛玉有大有小,同樣是桑科榕屬的植物,愛玉的近親─薜荔,主要生長在低海拔地區,都市裡也很常見,雖然裡面的果籽也可以搓揉出果膠,但是因為果膠量不多,所以較不受重視。愛玉在外觀上和薜荔相近,因此以前被誤認為同種植物,直到1904年由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Tomitaro Makino)鑑定後才確認愛玉和薜荔屬不同種,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薜荔的各種效用,整株植物皆可藥用,常被用來當作民間用藥,味道和用途與愛玉差異很大。

與薜荔不同,野生愛玉需要濕潤涼爽的氣候,因此野生愛玉生長在中高海拔以闊葉林為主的山區,靠藤蔓攀附在森林的大樹或岩石上,以前嘉義的梅山和阿里山是野生愛玉數量最多的地方,因此有愛玉王國之名,而高雄境內的阿里山和南投、台東都有採集野生愛玉的經濟活動。

愛愈堆
“里佳部落鄒族人剛採集下來的愛玉,還帶著樹梢上的濕氣。”

從原住民族人對愛玉的取名,就能感覺到愛玉和原住民間的文化關係,依過去學者專家所做的調查,目前已知有三族皆與愛玉有較深的文化淵源,包括魯凱族、賽夏族和鄒族,都各自有為愛玉命名,而愛玉成熟時總引來許多動物覓食,例如有猴子群、果子狸、松鼠、飛鼠、山豬、山羌等,因此傳統上,愛玉的成熟時間就是獵人趁機打獵的時候。

現在麻竹筍、野生愛玉、茶葉都是阿里山較為人所知的農特產品,而過去因為茶葉及其他高經濟作物受到商業推廣,加上政府輔導種植,於是大面積森林消失後後,野生愛玉的棲息地就更少了。阿里山現在也種植芋頭、生薑、果樹、蔬菜、山葵、香菇、竹子與咖啡等經濟作物。農業仍然是鄒族人主要的經濟活動,包括採集野生愛玉子,而傳統作物現今較少人栽種,過去種植稻米則是受到日本政權的強迫。

高山愛玉面臨環境衝擊

"里佳部落鄒族人徒手爬上十多公尺以上的樹上摘愛玉。"
“里佳部落鄒族人徒手爬上十多公尺以上的樹上摘愛玉。”

學界有許多針對野生愛玉數量減少的研究報告,包括為愛玉授粉的幼小蜂減少,以及濫墾中低海拔的闊葉林,破壞了愛玉可以攀附生長的環境,愛樂活農業技術顧問林暐翔說:「近年來山區竹米大量增加、竹林不斷擴張,也使原本闊葉林的棲地減少。」

加上全球暖化下,台灣高山也面臨暖化的加速破壞,使原生種愛玉的生長環境受到挑戰,山區的暖化也提供機會讓愛玉的近親「薜荔」因人為園藝需求,也進入了中高海拔的地區,因此很有可能和愛玉雜交後,影響台灣原生種愛玉的數量。

暐翔說暖化也使愛玉花芽分化不全,所以也會影響結果量。而幼小蜂怕冷,愛玉雖因暖化關係而使結果期拉長,但部落的長老說十年來愛玉的數量少很多,以前一次採一處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載滿半卡車,現在一次一處全採完卻不到半卡車。

愛玉子的採收是屬於林務局的森林副產物業務範圍,林務局採招標方式來競標採收權,ba’i說族人必須標下林班地,才能進入森林採集野生愛玉,附近的部落也是如此,高空爬樹的危險性加上競標的費用,所以野生愛玉的成本比起平地改良種來的高,除了這兩個原因外,依農改場的資訊,一顆愛玉種子的生長,至少必須要3年才能開始採收,5年以上才穩定。

"里佳部落族人採集後曬乾的愛玉籽,買回家套紗袋就能搓出愛玉凍了"
“里佳部落族人採集後曬乾的愛玉籽,買回家套紗袋就能搓出愛玉凍了”

前幾年假愛玉的事件爆發後,部落的野生愛玉就被大量預購,但因為野外採收較為困難且具危險性,所以價格略高一些。

以前阿里山的野生愛玉很多,ba’i說採愛玉是鄒族人傳統的經濟活動,而族人會共享山所賜予的食物,所以會分區各別去採,但現在山地歸國家所有,幾乎都是林班地,因此要採收愛玉必須參與競標,以前價格很高,族人常常標不到,後來去反映後就比較好了。

ba’i說里佳部落算是中海拔,從九月底天氣開始變冷後,族人會開始到處到森林裡採愛玉,隨著愛玉慢慢成熟,一直到2、3月才完全採完,他們四人一組,兩個人上樹去採,另外兩個人負責撿拾。

愛玉的果實長的有點像土芒果,但是表面有許多白色斑點,愛玉和薜荔一樣都是攀藤植物,野生愛玉就在森林中的大樹上,除了眼力要好以外,鄒族人腳踏雨鞋,手腳在愛玉的藤上移動,一步步往果實的方向移動,還必須小心遇到蜂窩,不到幾分鐘的時

間,族人已經從樹底下爬到四、五層樓高的樹上了,這時候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只聽到一顆顆愛玉果實被丟下來,敲擊林間樹葉發出的聲音,在樹下的族人一邊撿拾,一邊要小心被愛玉砸中。

"里佳部落鄒族長者正為愛玉削皮。"
“里佳部落鄒族長者正為愛玉削皮。”

傍晚時分,採收愛玉回來的族人還在努力幫愛玉削皮,因為愛玉整顆都富有黏稠膠質,因此族人會在手上抹麵粉或碾碎的米糠後開始工作,一位部落長輩帶我們看愛玉烘乾的狀況,當我們打開烘乾槽時,裡面飄來一陣陣的愛玉香,在削皮現場有一位ba’i告訴我們,愛玉採回來後要當天處理,畢竟是水果,如果沒有馬上處理或是冰過再處理就不新鮮了。

愛玉經削皮然後用袋子包起來曬太陽,藉此讓皮變軟後才容易將內部果籽割開外翻,接著放入烘乾槽,與太陽曝曬交替,但是要避免過熱會影響膠質量,如果沒有稍微烘乾並且避免沾到雨,愛玉籽會很容易就黑掉。

而過去為了讓愛玉的黏液流出來,會把頭部切開丟入水中,但這樣也會讓愛玉籽變黑,因此現在都直接處理,當乾燥後,放兩、三年都不會壞。

 野生愛玉是森林的一部分,它們的狀況告訴我們許多訊息,透過採集野生愛玉,部落族人一年可以長居山上五、六個月,不必遠赴其他地區工作,可見野生愛玉的採收若能長期讓部落族人得標,加上有穩定的通路,若政府能輔助原住民去照顧森林,就能維護愛玉的棲地,成為其中一項永續的部落產業。

〈感謝愛樂活社會企業協助完成報導〉

*感謝網友提醒南鄒已正名成功,文章已修改以提供正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