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週三:蠻野講堂】我踏浪而來—海岸台灣系列演講

【蠻野講堂】我踏浪而來—海岸台灣系列演講

地點:呷米共食廚房3樓(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9號)
交通:捷運台大醫院站1號出口穿越228公園或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近懷寧街228公園入口
**我們將為線上報名的朋友保留座位到晚上7點,過後以現場聽眾優先入座。 若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若有其他意見也歡迎指教wildatheart@wildatheart.org.tw。
**免費報名,歡迎捐款支持
**請自備環保杯/開水、勿攜帶外食
【文/蠻野編輯部】
從東北角的深奧奇岩出發、一路經鼻頭角、龍洞、福隆、宜蘭大溪、南澳、清水斷崖、台11線花東濱海公路、阿塱壹古道、佳洛水、墾丁珊瑚礁岩海岸、高雄西子灣、台南七股潟湖、嘉義鰲鼓濕地、雲林成龍濕地、彰化大城泥灘濕地、台中高美濕地、新竹香山濕地、桃園藻礁,再到淡水、北海岸等地,旅程中絕大部分是綿密的漁港、消波塊映入眼簾,台灣天然海岸線還剩多少?
面積狹小的台灣,有著特別敏感脆弱之多樣地形地貌,而與國外動輒百公里起跳之單一地形大相逕庭。身為海洋子民的台灣人,不僅數十年來長期忽視海洋文化,更將天然海岸極盡水泥化。海岸台灣系列演講,首先安排說明台灣海岸現況全貌,然後各別討論熱門的阿塱壹古道及桃園藻礁背後的意義,最後再談歸還人民親近海洋的權利,期待能藉此啟發身為海洋子民的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與海有關的事務。
報名網址:http://ppt.cc/EBOi
2014/10/01(三) 晚上7-9時
台灣海岸面面觀
講者:林育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多年前因為一時起心動念,踏入台大海洋所,從碩班3年泡在南國海域裡,或任職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期間,到2010年起在協會負責籌備台灣珊瑚礁體檢,從此與台灣海洋結下不解之緣。2012年底到2013年初,因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計畫而全台海岸走透透,深刻體會陸地和海洋之不可分割,而2013年9月去了大不列顛,更體會到台灣在海岸管理之不足。目前在協會執行守護海洋和海岸行動計畫,內容涵蓋珊瑚礁體檢、海洋廢棄物監測、海洋環境教育等,期望透過民間自主的長期監測或教育面帶來一些改變。
2014/10/15(三) 晚上7-9時  
海邊的風景與文化
講者:陳柏銓
分享如何關心這塊土地,進而對台灣海岸產生興趣。從台灣周遭海岸線一直到純天然無人工建築的阿塱壹古道的觀察與現狀分享。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為獨立出版而從虛擬的網路世界走向土地,在台灣各地開始拾起許多影像碎片,拼湊起屬於自己的土地全貌。以攝影與文字維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努力尋找能夠生存下去的縫隙。2010年《印度。漂流》、2012年《雲林有大家》、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2014/10/22(三) 晚上7-9時
藻礁海岸保育
講者:劉靜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副研究員)
珊瑚藻廣泛分布在海洋中,是會鈣化的藻類與礁體建構者,但在全世界海域,以珊瑚藻建造而成之大型生物礁,並不常見。在臺灣的桃園卻有27公里是藻礁海岸,雖然北海岸及東海岸也有面積大小不一的藻礁,但累計臺灣目前有藻礁分布的海岸線不到50公里。令人好奇的是,在臺灣本島1139公里的海岸線,再加上離島海岸線,總長超過1600公里,為什麼藻礁只分布在這幾個地方呢?什麼特殊的環境條件讓藻礁形成?藻礁何時開始形成?藻礁之重要性如何?藻礁面臨什麼危機?
10月22日晚上我將帶大家神遊台灣海岸, 並看看這個長期被漠視的生態系, 如何被蹂躪及艱困的保育歷程……敬請期待!
2014/10/29(三) 晚上7-9時
重現帆船文化,航向碧海藍天!~ 海岸解嚴,還人民親近海洋的權利
講者:五米樂載具研造協會
            黃凌霄
            陳明忠
            白木水
*報名第4場並提問者,有機會獲得精美小贈品!
本座談邀請5米樂DIY造船協會成員,黃凌霄前理事長及會員陳明忠、白木水先生,分享台灣帆船文化、自行造船、出航與爭取海岸解嚴的故事,歡迎大家聆聽。
黃凌霄先生:主講帆船文化
5米樂DIY造船協會前理事長,熱愛海洋及帆船運動,參與數艘手工船製造,自己也擁有數艘仿古船。戒嚴期間,自美進口台灣第一艘海洋形獨木舟,在台灣海關被要求送回美國或原地銷毀;親眼目睹2位女學生划獨木舟,體力不支想進港休息,被海巡官兵拒絕,原地遣返。為爭取海岸解嚴,常被海巡開單,移送法辦之常客。
 陳明忠先生:主講帆船製造及歐洲海岸管理
 5米樂DIY造船協會會員,曾自力DIY造兩艘西洋帆船,繞過小琉球,龜山島…等。親自遇到想利用漁港斜坡道下水,被海巡官兵阻止,要求只要不從漁港下,翻牆或從消波塊下,都不關海巡的事…
 白木水先生:主講乘坐帆船遊歷及搞笑
 5米樂DIY造船協會會員,40歲前因不諳水性,幾度差點溺斃及差點被海流捲走,克服恐懼後,更了解及熱愛海洋、關心生態。喜歡潛水及帆船運動,進口台灣第一艘三體帆船,曾在淡水河遭逢海盜,人如其名就像海邊到處有的植物白水木,不是法律系出身,但很用功了解相關法令,相關官員很頭痛…。
【演講引言】
先祖的召喚,台灣帆船文化
國外常有不到20歲的女生,單獨駕船完成環球壯舉的報導,對大部份的國人而言,卻只是一則新聞,和自己無關!
早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從台灣出發,靠著DIY的獨木舟、簡單的小帆船,航跡遍佈超過半個地球。北從台灣開始、東到復活節島、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南到紐西蘭,族群粗估約2億人,而非教科書說的2,300萬人口。夏威夷原住民、紐西蘭毛利人,都是我們的親戚。
南島的遠親們,雖然許多住在比我們更小的地方,卻過得更快樂、更有尊嚴,因為他們的船可自由出海、上岸,不受無理的管制。而在長期戒嚴高壓統治下,大部份台灣人被馴服已久,海島國家勇於冒險犯難的子民,面對海洋卻如此恐懼、陌生,如同住在水牢中。遺忘海的味道,也無法想像在沒有吵雜的引擎聲,靠著船帆乘著微風,寧靜優雅的欣賞夕陽餘暉,暢快航行的快感為何?
海是誰的?港是誰的?
歐洲人面對自己的船,不論是百公尺起計的運貨船、載一兩百人的觀光客輪、普羅級的20呎船艇、無動力的手划船,在弱水三千之下,都謙卑的認為自己只是一瓢,在水上相互尊重與共容。萊茵河不過淡水河寬,緬因河也與基隆河同寬,北海比不過太平洋。台灣空擁有水域,使用人與有使用分配權的政府,卻很不文明。
所謂遊艇港,只是政府假海上休閒之名,為富人圈地圈海。港BOT出去之後,經濟實力不夠的愛船、愛海人就被區隔了。普羅大眾玩的,稱不上遊艇的小帆船、獨木舟,政府照顧到了嗎?愛海的普羅大衆只能偷偷把小船從沙灘、岩礁岸搬下水去玩。海岸線解嚴,政府就默許他們這麼做。接著建遊艇港,玩遊艇的人也順理成章就認為沙灘礁岩是他們的場。港,沒你們的份!默默玩小船的一群,沒有人要問:為什麼我要在這麼危險的地方下海 ?為什麼我不能用港?
北台灣淡水到三貂角80公里海岸線有33座漁港,遊艇港至少也有3座,在漁船抓不到魚,遊艇港停不滿遊艇,難道小船不能有一個安全的進出海方式?合法使用漁港!
爭取海岸解嚴
台灣雖然已解嚴很久,但海岸管制,卻跟戒嚴差不多,2008年馬總統開出「海岸解嚴」的競選支票,迄今仍未兌現。還好,我們血液中,仍存留著祖先的基因,無時無刻召喚著我們,越來越多敢跟權威對抗、打前鋒的前輩、冒著被罰錢、移送法辦的風險,陸續完成的獨木舟環島,甚至展開環球的壯舉!
壯烈史詩可歌可泣的故事,幾乎跟海洋脫離不了關係,關於海洋的故事,永遠講不完!回到現實生活,DIY造船可能嗎?如何來一趟安全快樂航行?需具備哪些條件?合法嗎?要申請嗎?警察會不會抓?要準備哪些?安全嗎?翻船時怎麼辦?要會游泳嗎?遇到鯊魚怎麼辦?是否頭頂上方已經被問號佔領了?現在就讓我們用自己親身經驗來跟各位分享!坐穩了,穿好您的救生衣。我們要勇敢的航向地平線的另一端了!出發!!
呷米共食廚房」運用友善環境耕作種植出來的蔬菜水果,烹調成ㄧ道道美味的蔬食餐點,於下午5點半即開始供應晚餐,歡迎聽講前來晚餐,以「吃」的行動力量支持農地活化、小農生計及社會企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