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爸早年利用業餘的時間種植紅孩兒木瓜、不知名的瓜(配稀飯的那種綿醬瓜),好不風光。聽說不知哪年農會內部起了變異後,杉林農業逐年式微,木瓜等瓜果、米等等農作只好貼上美濃牌。憑著土法煉鋼的過往,有著一堆的農務經可說嘴,他說如今務農不過是活動筋骨,閒不下來罷了。
勤曾家經濟栽培時多會請苗商育苗,至於苗商給了什麼品種用了什麼技術,這倆老一律沒興趣,對老一輩的來說,有時候有點木瓜型有時候卻圓滾滾,成熟後還裹上白白粉的這種,一律統稱土番瓜意即土南瓜。當然,還會將去年或吃過的南瓜種子,自己育苗混在一起種。
種過吃過後,略懂略懂…
親戚田是沃土,休耕期就種綠肥,平常時間就看誰要耕,早年曾爸種醬瓜、水稻收成後水一淹福菜(客語)自己長出來給拔,然後勤媽就會戲稱是自己種的拿去市場賣,應該還有很多只是沒印象了,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就屬偶而種種的土番瓜、或農會推的一品、東昇。勤曾家沒體力跨田區,山上就夠忙和了。因此我對南瓜的印象,來自這三年間吃過的那三期,沃田一次、山上兩次。
老實說,我不愛攝取澱粉,除了馬鈴薯外。然最近,吃了攤販、也嚐了別的農家直送的土南瓜。經過勤媽的手藝,逐年實際比較後,似乎漸漸了解勤曾家的南瓜風味之所在。
脾性,被反饋在蔬果上罷了
話說生物有生存與繁殖的兩大本能,當生物感受到危機時會搶養分快速成長,也就是說除非腐壞到不能吃,通常壞仔反而是最美味的,因勤曾倆老很大方的餵自己人壞仔,所以我覺得南瓜不就是那樣的味道,殊不知似乎不是這樣。
因此勤曾家的第一大優勢,有位完全變態的子孫正企圖將壞仔,當精品賣。XD
此外由上可知,因吃過由勤曾倆老親自栽培在沃田與山上的土南瓜,當田區不同,苗商給的品種源與技術逐年調整時,又在吃過外國的南瓜後,索性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杉林出產的瓜果皆屬上品。的確,此話不假!但,每個農家有每個農家的個性,因個性與偏好的不同,風味會有些許上的差異,例如勤曾家的土南瓜,帶有曾爸的偏見色彩。
「瞴灑甜,怎會好吃(客語)」,曾爸說。因此勤曾家的第二大優勢在哪裡?比起,用西藥做病蟲害防制或適宜的田間管理,曾爸更熱衷於研究施肥,超偏激的頑固份子,一個不小心就來個全軍覆沒,「灑甜有啥用,噴藥懶惰就沒得吃啦」,勤媽念。
如果吃過來自勤曾家的壞仔農產,就會知道意思了。當然勤曾家放養的香蕉,據香蕉愛好者說「非常好吃」,真的嗎?阿災,香蕉不就是都那樣有差嗎!勤曾家出品的哪來特別好吃之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身口味上的偏好,而多了那麼一點脾性罷了。
客庄除了有田有地連成一氣外沒啥特別
將老一輩來不及登記,被劃為國有的算進去的話,山上不到兩甲,坡地石礫種果樹,田地種短期作物或放著長草。雖說本人真的不是務農的料,但如果想找塊地學習如何務農,注入一些為農的活力,自家農園也夠玩了,更別提周邊還連著庄裡各夥房人的田地。
然而勤曾家原則上是慣型栽培的思維,對於友善或有機栽培一無所獲。當然大環境(消費市場)不友善時,他們也不覺得有知道的必要。雖然自家不能代表杉林所有農家,但不可否認多數務農者都受到這樣的觀念禁錮!
是的,會將勤曾農園當作實驗根據地,硬是要跟勤曾倆老磨合觀念,慢慢來不是沒原因。畢竟早年各夥房間皆有一定的親緣關係,當然也有若干鄰地所有權,換句話說,每一戶會有一位是農會會員或領老農津貼的長輩。不意外的話,這代表,勤曾農園要先站穩腳步,才會有後續的人!人!人!跟進半入為農,發揮影響力。
DEAL 是要你愜意的在地生活
勤曾家有田有地,卻出了一位勞動力極差的肉腳子弟,想減輕兩老的負擔,卻總幫倒忙老被嫌棄。路人說,你閃開,我都比你行!靠……好吧,就這樣。呿!
主人家「為什麼想來」,我說「因為想放空」,主人家「好吧,什麼時候到」,我說「那就過完端午,6/1號吧」。留了連絡電話與方便相認的相片後,別懷疑,就是這樣,沒了。然後,第一次獨自旅行,一去,就待了近半年。
有那樣不經意的過往,因此除非感受到異常的惡意,不然我對於貼標籤這件事並不在意,有問題就問,需要幫忙就說,自己找事做,願意找個地方待著,空房子很多就是要自己整理罷了。需要花用,就跟我一樣偶而打打零工,出賣勞力或腦力…半農半XD哩。
你回饋友善的態度與正能量給農村,人家帶你下田認識地方,合理!結語挺不負責任的齁。Do your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