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棗農張傑雄的雜草管理學 不讓塑膠布在田間侵門踏戶

面對田間雜草,一般慣行農民依賴除草劑,也有農友以塑膠布舖在田畦上抑制雜草,但屏東縣九如鄉年輕棗農張傑雄的田間管理不但有機更講求環保,連塑膠布也不用,改以控制灌溉水位高低管理惱人的雜草。結果農作物照樣長得十分勇健,存活率百分百,減塑之後土地也免於塑膠布的窒息,達到真正的有機與環保。

想方設法 更友善環境

10653796_1001800123169091_2880485225195908304_n
張傑雄的菜園不使用黑色塑膠布 提供/張傑雄

今年二十九歲的張傑雄務農經驗三年,他繼承爸媽經營的有機棗園,同時也不斷尋求更友善環境的作法。

不少農家為了抑制雜草生長,在農地舖上一層黑色塑膠反光布,張傑雄認為這層黑色塑膠布在田間用久會破碎混入土壤,非常難清理,而且覆蓋黑色塑膠布後,土壤沒有照到陽光,沒有草生植物維持,長久來說對土壤並不健康,因此打算拿掉塑膠布,但他媽媽頂他一句:「不靠塑膠布,哪有可能拚得過雜草?」張傑雄無言以對,因為他一時之間也找不出替代方案。

為了解決黑色塑膠布的問題,張傑雄四處拜訪農友,其中一位農友的經驗讓他印象深刻。那位農友的作物播種後一兩個月內,刻意不整區給水,因為水放下去作物跟雜草都長得快,張傑雄到農友的田區現場看過後發現,「土壤表層雖然是乾的,但往下挖裡頭還是濕的,作物其實沒有人類想像中那麼弱。」

不顧母親反對,張傑雄執意在菜園實驗不用黑色塑膠布的方法,他在育苗後,用定點澆水取代整區給水,雜草少了,菜的存活率百分百。作物成長後期,雜草長不過蔬菜,張傑雄打算整區給水時,他媽媽反而納悶地問:「蛤!你要放水喔?」

張傑雄認為,有機農業雖然不使用農藥、化肥,但是若大量下有機肥料,遇到病蟲害就狂用有機資財,「這樣有機跟慣行的差別只是有沒有毒而已,還是用慣行的觀念在做有機農業」。

以蜜棗來說,張傑雄認為應當根據每一棵樹的狀況來安排有機肥多寡,但是他父母認為,一棵樹要揹那麼多果實,多一點肥料才會長得好,每一分地該下幾包肥料就要下。

「不少友善農耕的前輩提供我許多建議,但回到我自家田區的實作,就遇到跟我爸媽想法的落差,這是我目前遇到的難題。」張傑雄說,他還要更努力才行,必須在產量、防治病蟲害上有具體成果,才能爭取父母認同他的作法。

返鄉務農 更理解爸媽

10310561_1001799439835826_1170345723475530699_n
張傑雄的父親因為受不了農藥味,決定轉作有機蜜棗。 提供/張傑雄

從小在屏東九如農村長大的張傑雄,阿公種蓮霧、爸媽種蜜棗,但他自己並沒有太多田間經驗。直到他自己的女兒出生後,他朋友送他一批玉米跟向日葵的種子,他和女兒一起播種,「看著作物一天天長大,陪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感覺很奇妙,採收完之後還可以留第二批種子,我突然覺得務農好像很不錯。」

投入農業,也讓張傑雄更了解他的父母。他爸爸早年種蜜棗時有使用農藥,每回傍晚噴藥後,農藥味臭的受不了,整晚都睡不好,決定不用藥的那陣子,張傑雄還在外地,「我那時在學校上課,爸媽每天在田裡割草。」

蜜棗收成後,交給行口的價格大起大落,有一年價格非常差,張傑雄的爸媽甚至考慮要不要繼續種,「當我爸媽遇到銷售管道的苦惱時,我也不在家裡頭。」

張傑雄的父親申請有機驗證後,開始有比較多通路商來談合作。但還是遇到不少管銷問題,例如每年年假前後是蜜棗的收成期,若遇到通路商休假,蜜棗只好大量囤在家裡,張傑雄無奈地說:「蜜棗才不管現在是不是過年,沒有在休假的,壞了就是壞了。」

因此當張傑雄決定繼承家業務農時,他除了種植家中既有的蜜棗以外,也向附近老農租地種短期葉菜類,以此增加收入來源,「棗子每年只有一到三月是產季,單靠這維生風險實在有點高。」

10436143_1001801443168959_3151653926374429235_n
張傑雄家中的棗園採用草生栽培 提供/張傑雄

從社運戰場回到土地,張傑雄固守家園

10384730_1001801999835570_5228044256397500220_n
張傑雄每週末到南島有機農夫市集擺攤 提供/張傑雄

張傑雄每個週末固定到南島有機農夫市集擺攤,消費者常以「水果要甜、蔬菜要嫩、外觀要美、價格要低」來看待蔬果,但他抓緊每回與消費者面對互動的機會,談友善農耕的種種,最近每次擺攤收入都有近萬塊,每月平均收入比一般上班族還多,「我能和爸媽同住,照顧作物也照顧孩子,希望能一直朝這方向走下去」。

務農前曾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的張傑雄,關注教育、社會議題,也常上街遊行。返鄉從農後,他的目光聚焦在土地上,「小時候我們家附近只有四、五戶人家,其他地方都是農田,但自從南二高開通後,我們家附近的農地一塊塊消失,房子一棟棟蓋起來。如果農地都消失了,我們要吃什麼呢?」

在家鄉的土地上,陪孩子一起成長,和父母一同在有機農業領域努力,追求更環保的耕作方式,成了張傑雄如今固守的運動戰場。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