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歸田 曾冠維培育本土品種綠蘆筍

津津蘆筍汁上清涼的比基尼女郎,是許多五六年級生共同的回憶,不過你可知道,蘆筍出口量在全球數一數二、被譽為「蘆筍王國」的台灣,現在竟有五成以上蘆筍仰賴進口,少量栽培的也幾乎全是外來品種。

台南青年農人曾冠維,脫下軍袍、穿起雨鞋,從連長改當農夫,看準本土蘆筍商機,特意栽培由台灣品種育出來的綠蘆筍台南四號,不用農藥、除草劑,光靠網路銷售就供不應求,現在還要挑戰種出台灣難得一見的冬筍。

曾經的蘆筍王國,現在淪為進口國

1601348_971504506210461_6005601865971216584_n
農人曾冠維(攝影/林慧貞)

蹲在曾冠維的網室裡,迎面而來的針狀垂葉,鉛筆細的綠色枝幹,瞬間以為來到縮小版的竹林。「綠蘆筍的嫩莖長得就像竹子的枝幹,每天早上起霧時,四周一片安靜,真的就像在竹林裡。」曾冠維帶著開心的笑容說道。

許多台灣人喝過蘆筍汁,卻不知道蘆筍長什麼樣子。蘆筍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喜歡冷涼的環境,在歐洲已有超過2千年的栽培史,含有豐富的維他命,被稱為蔬菜之王,在歐洲可是高級料理,平常人們吃的部位是蘆筍的嫩莖,由於環繞著一層層節,乍看之下就像迷你版的竹子。

1975年是台灣蘆筍的黃金時代,曾遍佈近2萬公頃的「迷你竹林」,當時距離台灣首次引進蘆筍約40年。剛開始,從溫帶來的蘆筍經常水土不服,直到農業人員發展出「留母莖栽培法」,即蘆筍採收時留下母莖,讓根盤繼續吸取養分,才成功克服台灣高溫潮溼的氣候。

全盛時期,蘆筍曾賺進超過30億台幣外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等,都能找到made in Taiwan的蘆筍罐頭。

但就如同許多讀者熟悉的情節,台幣升值、人力成本增加、貿易自由化,台灣漸漸失去外銷市場。時至今日,全台蘆筍面積僅剩600公頃,每年反倒得從泰國、澳洲、美國,進口3~5千噸蘆筍,小孩子只能從飲料包裝,想像蘆筍的真面目。

8976_971507892876789_2908700280048030027_n
現在是土地休養期間,讓綠蘆筍自由生長。一般綠蘆筍吃的是嫩莖,會在筍尖分岔前就採收(攝影/林慧貞)

年輕農民找特色,堅持種本土品種

10850233_971508599543385_3395330813341248586_n
綠蘆筍要趁筍尖還沒分岔時採收,大約15公分高(攝影/林慧貞)

67年次的曾冠維,也是在種了蘆筍後才開始認識蘆筍。

5年前,他連割草機都不知道怎麼用,憑著對農業的熱愛,砸下當了6年職業軍人的積蓄,在台南麻豆買了3分農地, 當時流行種玉女小番茄,他也不例外,「但別人的玉女番茄是一口吞,我怎麼種卻都要兩口才吃得完。」

後來才發現,原來他的農地屬於砂土,種牛番茄還可以,偏偏種不出小而甜的番茄,農糧署搖頭勸他,小番茄市場競爭激烈,不容易做出差異,何不改種高經濟價值的蘆筍?

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用朋友的二手骨架搭了網室,聽從農政單位建議,2012年種起蘆筍,但他心想,目前大多數蘆筍農都種高產量的外國品種「加州157」二代,難有差異化,要種就種台灣自己的綠蘆筍。
目前台灣總共有4個蘆筍品種,但有三個都是從外國選育出來,只有台南區農改場育出的「台南四號」,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

不過老天爺沒給他新手運,頭一年的產量不到別人一半,他四處請教附近的蘆筍農卻不得其解,直到農改場幫忙驗土,才發現這塊地先前休耕7、8年,有機質早已流失。

第二年蘆筍成長期,他努力補充有機質肥料,採收期輔以複合肥,產值果然從先前的15萬,倍增到25萬。指著比小拇指還要細的冬季綠蘆筍,曾冠維自豪地說,雖然本土種蘆筍相對細小,但風味好、味道較重,簡單涼拌或沾醋就很好吃,「而且蘆筍是高經濟作物,應以質取勝。」

他發揮青年農民的專長,開闢臉書粉絲頁自己賣,每公斤可賣到200元,為了保持筍尖新鮮,堅持當天採收、當天寄送,因為不用農藥、除草劑,迅速打出名號,每年都銷售一空,臉書訂單就佔了9成。

連長退休,加入潑冷水大隊

現在的曾冠維,沒有當連長時的威武殺氣,反倒有種怡然淡定的灑脫,但看似風光的成績,背後都由辛酸血淚鋪成,除了拿出上百萬老本買地,前3年完全沒有收入,甚至倒賠,好不容易打開市場,又面臨缺工危機。

由於是過來人,他現在成了潑水大隊,地方農政人員聽到有新人想務農,總會說:「你先去找曾冠維問問。」

被嚇退的人包括科技業的工程師、抱著小孩的中年男子,因為曾冠維總會當場分析,種田要先買地,現在農地每分地動輒上百萬,有些還以坪計算,若收成不好,可能要投資網室或溫室, 資金不夠就必須貸款⋯⋯。

「如果真的要回本,就不要想著做農了,」曾冠維坦言,一開始也是抱著天真的幻想,以為有塊地就能種田,但種下去才發現,收成、市場都是一大問題,幸好自己經濟壓力不大,只做能力所及的事,至今仍沒貸款,「但我剛開始找自己適合的作物,3年就過去了,做農至少要5年才會上軌道。」

他認為,買土地是種置產觀念,倘若無法靠務農生存,至少有房可住、有地可種,但新手若有經濟壓力,背負全家生計,必須三思而後行。

10850248_971511189543126_5572690277137587040_n
沒用網室圍住的綠蘆筍,雜草非常猖狂(攝影/林慧貞)

挑戰種出本土冬蘆筍

既然務農風險這麼大,為何甘願放棄連長近6萬元高薪?曾冠維笑著說,從小家裡就會種花花草草,本來想朝園藝方向升學,但當時大學綠取率很低,只好報考中正理工學院,但本質上還是比較喜歡自由,「所以我做完6年還國家就退伍啦!」軍人必須服從長官命令,做農雖然得看老天爺臉色,但至少種什麼、怎麼種、時間安排等,都是自己做主。

現在他以另一種型式報效國家:成為農改場最好的配合搭檔。台灣蘆筍採收期約在4月到10月,冬天太冷,種出來的品質和產量不好,導致奇貨可居,每公斤價格上看300元。曾冠維現在正和農改場配合,以網室搭配相關技術,挑戰適合台灣的冬筍栽培方式,若成功,或許可以少收秋筍,改採冬筍,錯開產期,增加農民收益。

但是話鋒一轉,他不禁皺起眉頭說,蘆筍完全無法機械化,遇到採收期,每天都要彎腰蹲著收割,約有三分之二成本花在人力,現在大家都請不到工,因此即使收益好,也不敢貿然擴大面積,這是蘆筍產業最大的挑戰。

新聞小知識:蘆筍有三種

蘆筍可分為白蘆筍、綠蘆筍、紫蘆筍,不過白蘆筍其實只是還沒突出地面的蘆筍,如果白蘆筍伸出地面後,吸收陽光形成葉綠素,就會變成綠蘆筍或紫蘆筍,至於會變綠或變黃則是品種差別,台灣大多栽培綠蘆筍。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