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校園午餐基改標示 立即可行的食育政策

 黃嘉琳/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共同發起人

新北市長朱立倫於宣誓就任後數日,正式簽署回傳「任內推動國中小非基改校園午餐」承諾書,表態將改善學童團膳午餐中充斥基改食品的現況。繼雲林縣長李進勇宜蘭縣長林聰賢選後簽署,朱立倫成為全國第十五位公開支持「校園午餐搞非基」的縣市長。

朱立倫承諾書
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簽署「非基改校園午餐」承諾書/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提供

政策如牛步  校園食安不設防

中央主管機關目前尚未明訂校園午餐使用的基改原料食材應如何標示,現階段各縣市政府也未要求學校和業者應做標示。在我們與地方主管機關如教育局處聯繫,是否可以要求公布校園團膳食材來源為基改或非基改時,得到的回覆多為由於中央政府無立法要求,因此難以強制全面實施。

依據自2014年初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精神,食品藥物管理署於日前公布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等三法規,規劃針對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的管制,包裝食品及食品添加物將於2016年一月新制上路後全面實施,散裝食品則依品項及對象,直至2018年一月方全面實施基改原料標示。

新公布的法規卻未將國中小校園午餐的基改食材納入第一階段標示,每周多達五天在校用餐的師生,可能要到兩、三年後才能全面得知自己吃的是否為基改食品。讓校園食品安全管控的美意,打了個莫名其妙的折扣。

地方政府首長已紛紛在選民的要求下,為所轄縣市孩子的校園食安提出具體承諾,也必須接受民眾監督執行。中央主管機關呢?何以遲遲未能作為?

20162016年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圖1-A)
2016年基改食品標示新制/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提供

落實源頭管控  基改標示立即可行

2014年末,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宣布明年初全國4046所中小學團膳食材資訊,都將納入食品雲追蹤,其他各級學校也將迅速跟進。

其實,學校團膳菜單和食材常一個月前就已規劃訂購,在教育部建置的「校園食材登錄機制」下,廠商本應將食材資訊如實登錄。在尚未能將校園午餐食材全面替換為非基改食品之前,只要標明黃豆和玉米製品是否使用基改原物料和添加物,根本不需要增加學校午餐成本,立即可行。

再者,2014年十月衛福部和財政部亦已將基改及非基改玉蜀黍、玉米粒、大豆、大豆粉等十品項列入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進口基改、非基改農產品源頭分類控管,是項資料納入食品雲的學校午餐食材追蹤追溯,何難之有?

這項輕而易舉做得到的措施,最近「很忙」的食藥署和教育部,不知道是忙忘了,還是受到甚麼壓力而另有隱情?

學校素料加工品
學校素料加工品/許心欣提供

飲食教育  從校園午餐的基改資訊揭露開始

《學校衛生法》第16條中明文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開設健康相關課程,內容「應包括營養教育,以建立正確之飲食習慣、養成對生命及自然之尊重,並增進環境保護意識、加深對食材來源之了解、理解國家及地區之飲食文化為目的。」

在台灣,黃豆自給率不到萬分之一,進口黃豆約九成五來源為基改作物;國中小學生教師一周在校可能吃進十幾道由基改黃豆、玉米原料製成的食品。當我們在第一線與民眾分享基改議題時,發現許多師生家長完全不了解此一現況。事實上,基改食品是全球公認最具爭議性的課題之一,牽連農耕型態、糧食主權、環境保護、社會正義、跨國企業壟斷、價值判斷及人類食用風險等諸多問題,且密切影響我們的飲食及環境,是一不容迴避的教育課題。

在校園午餐尚未全面改善為非基改食材的現階段,至少應確實標示,於菜單中一一列明內含的基改成份,保障師生及家長對校園飲食的知情權及選擇權。這不僅僅是揭露食材與烹調資訊,透明化的菜單更能將基改食品議題融入各式課程,讓在校學童理解食物的來源、生產國家因種植基改作物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的影響、農作物進口與我國糧食自給率的問題、農藥殘留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風險及認識全球飲食文化,成為最好的飲食教育機會。


ˋ備註:原文刊載於2015年1 月1日《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黃嘉琳:校園午餐基改食材標明,何時能落實?》,本文稍予增刪。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