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關渡平原走讀記

關渡濕地,位於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地。水稻田種植更有超過兩百年以上的歷史。

為了讓民眾親近這塊台北市僅存的水稻田,關渡自然公園從2004年起,以「關渡農民誌」為主題,利用公園的水稻田,以禁用農藥、化肥的方式,規畫四季營隊活動,讓親子從插秧、除草、收割到冬藏時的田間遊戲,遙想過去這裡曾經作為大台北地區「穀倉」的盛景。此外,也透過「斑文鳥家族」專案,邀集十餘個家庭,在一年四季中,完整體驗水稻從育苗、插秧直至收割的流程,同時也與學員共同探討基因改造、糧食自給率議題等。多年下來,四季營隊已儼然成為關渡自然公園最熱門的親子活動,報名開放三分鐘內「秒殺」的情形屢見不爽。

圖片1
走進城市邊的水稻田 不遠處就是高樓大廈

在教學田裡與土地互動的我們,也不禁好奇:在公園的邊界之外、更廣闊的關渡平原,面臨的農業議題是什麼?作為「台北市最後一塊水稻田」、卻始終面臨開發壓力的關渡平原,有著什麼樣的農作現況?

委託代耕 土地待價而沽

某個涼爽的秋天,我們沿著僅能供一人行走的圳溝,和代耕農夫洪先生一起巡田。大度路兩側綠油油的稻田,是每次往返台北與淡水之間必經的風景。這裡面積雖廣,但農路並不發達,洪先生平日巡田時,僅能沿著圳溝邊緣,冒險騎車。在需要大型機具進出的插秧、收割階段,位在深處的田地,只好最早插秧、最晚收割了。

關渡平原的水田耕作面積約200多公頃,由於土地持份零碎、稻米收購價格偏低,地主們索性將土地無償委託,交由專業的代耕農夫種植,收成也全歸代耕農。目前最主要的代耕農夫有四位,每位管理40-50公頃的水田。

擁有機具的代耕農,將多位地主的土地化零為整,收成後以一斤九元的低價交給糧商。農法也以慣行為主,幸好北部天氣較涼爽,稻米病害較不嚴重,農藥噴得較少些。儘管如此,農民談到農藥還是深有所感。施用農藥期間,如果防護不小心沒做好,經由皮膚吸收,回家難免頭痛、腿軟。

數十年來,開發關渡平原的聲音未曾稍歇,地產商與財團的計畫性收購,早就不是新聞。買賣價格依地段差異,落在每坪15~30萬元不等。七星農田水利會周會長也觀察,此處未劃設農路,耕作條件差,冬季水源不穩定、排水不易, 加上北部代耕工資貴、糧商收購價低,整體而言並不看好耕作的前景,也難怪不少地主抱著待價而沽的心情了。

寸土寸金 依舊委身耕種

走著走著,我們遇見一位拿著收音機坐在田邊的老伯,老伯世居於此,大多的土地皆以賣出,留下一小塊地自給自足,他雖已無力從事大面積農耕,但仍習慣每天在平原上晃蕩,如同欣賞作品一般,觀察其他農夫的種作情形。他饒富興味地對洪大哥說:「看你種田很認真,我數過你的稻穗,一穗有三百多粒穀子啊!」這番惺惺相惜,透露出的是老農對稻穗,經年累月的獨特情感。

圖片2

即使開發期待環伺、多數地主已將耕作全數委外,期待種稻的土地,能改種大樓。但也有人仍選擇親身彎腰,與此處的水土交融。平原角落有個綠籬圍繞的菜園,入口貼著主人精心手寫的春聯,橫批題字:「夏去秋來好季節。」園子的主人,正踩在水塘裡,收割當季盛產地筊白筍。園內錯落有致,筊白筍、洛神、瓜果蔬菜樣樣俱全。若不是親身靠近,怎能想像,在寸土寸金的盆地北緣,仍有人願意委身耕種?

在台北種稻,真的沒有希望了嗎?根據《好農》雜誌的報導,及七星農田水利會周會長說明,這兩年,水利會與高品質農業協會合作,在關渡平原進行耕作實驗,比較慣行耕作、安全用藥、不施藥肥三種農法稻米的生產情形,發現後者的稻子只喝古特菌,收成質量卻不輸花東好米。

關渡平原承載太多不同的想像與價值觀,在教學現場,也許能夠傳達、改變的有限,但仍會努力述說、呈現此處關於稻田與農夫的故事。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