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胖;米麵包,一家人的奮鬥與堅持。
禪屋,是一家麵包店,一個座落在雲林虎尾鄉間小路旁的麵包店。你一定很難想像一家麵包店開在離市中心這麼遠的地方。當地人要來買個米胖,至少要騎機車才能到。高鐵的軌道,通過她們家的左上方,不時傳來列車通過時所帶來的噪音與震動。旁邊的房子外牆的水泥不加妝飾,上方還有裸露的鋼筋。看來禪屋的故事一定非外人所能想像。

造訪這裡的機緣,是在一次「社會企業創業家小聚」裡認識了【雁齡】。雁齡帶來了【米蛋糕】,很驚訝用米來做蛋糕。這是我第一次吃米做的蛋糕,口感不濕黏,有彈性但與麵粉做的蛋糕略有不同,輕爽不膩。用米可以做蛋糕啊? (後來google一下,我真的是我孤陋寡聞啊)。

雁齡說,堅持用米做麵包,是因為從一位中醫師告訴她們的一個概念,人本來就應該吃當地的食物,大地會自然而然長出對生物體最好的食材,而吃這些才是對人身體最好的調和。這就是所謂【食土不二】的概念,指得是「進食當地當季的食物,有益身體健康」。而台灣人本以米為主食,但隨著時代轉變,商人推銷,我們習慣了吃麵包,如果麵包可以用米來做,是不是讓人自然而然吃米呢? 然而這看似簡單的想法,對雁齡一家人,對禪屋而言,卻是一條很長很艱辛的路,需要一家人互相扶持,堅持才能走出的路。
來到這裡,雁齡拿出了米土司招待。很美麗的土司,配色做得很好。我很好奇它的口感,米是沒有麵粉所擁有的筋性的,雖說用米做麵包是很好的概念,但終就我們已習慣用麵粉做的麵包。米土司拿起來很沈重,一口咬下,這米土司有一般土司的蓬鬆,但卻多了一份紮實感,有咬勁。不僅如此,咬下的每一口都有料,這是讓米土司在口感上呈現不同層次感的重要來源。「香吉士」採用自家手作的香橙醬,讓土司多了一份酸甜滋味。「黑糖核桃」,核桃的堅果香與黑糖特有的香味是融合的;不但如此,黑糖不像黑糖饅頭一般整個混合而呈現咖啡色,而是絲狀般點綴在土司內,這讓這土司在口感享用上,使舌頭得以喘息,而享受更多不一樣的口味變化。我一邊享受美味的米土司,一邊聽著這裡的故事。

高鐵列車從旁急速通過,不時打破這裡恬靜安樂的氣氛,列車的快與鄉間的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雁齡一家人也因這高鐵的通過而改變了她們一家人的命運。雁齡的父母原本自已開了一家成衣業,擴大廠房而貸款買了這一塊地。地買了,廠房建了,機器設備添購了,然而一張土地徵收公告就這麼來了,用公告地價「補償」,土地被高鐵從中劃過,補償的金額無法完全清償銀行的貸款。就這樣,廠房拆了,背了一個大債務,雁齡一家人也無力從這塊地搬走,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蓋了一間棲身之所,水泥外連油漆都沒有塗,頂樓上的鋼筋也不處理,連窗戶都不全。雁齡的父母為了生計,到菜市塲賣「粿」,而雁齡則到麵包店上班,所賺到的錢,幾乎奉獻給了銀行,就這樣一家人辛苦過活,但一家人在自已的信仰扶持下,仍相信日子會有改變的一天。

米土司,一塊塊從我嘴裡消失,一邊聽著與嘴裡幸福滋味不相稱的故事,一邊想著「粿」和「麵包」是怎麼變成米胖。最近看了一本書「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這本書的內容說了一個觀點:除了上天所創造的給你的關鍵時刻外,再加上努力、天賦和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元素。這本書若拿禪屋米胖來當例子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話說一次雁齡的媽媽在市塲賣粿時,隔壁攤的歐巴桑的一句話:「我看妳都在賣粿,粿這麼好吃,那妳會做麵包嗎? 」雁齡媽媽當時很死要面子回說:「有啊有啊…我跟妳講…我家做的麵包,妳一定吃得會彈舌,會愛不釋口」。回來後的雁齡媽媽很著急找家人商量如何處理? 大家討論之後的結論,就是「那就做給她看」。就這樣,做粿的媽媽,與在麵包店上班的雁齡有了交集。一家人開始做麵包,但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後,口感上一直達不到自已想要的感覺,後來腦筋一轉,做粿的技術是否可以用在做麵包上。就這樣不斷試驗後,雁齡媽媽拿米麵包給隔壁攤歐巴桑吃,已經是【二年】後的事了。契機加上努力,造就了今天的米胖。

我很好奇這米土司與米蛋糕的蓬鬆來源,雁齡解釋,蛋糕是100%米做的,用蛋即可撐起這蓬鬆感;但米土司的部份,因為沒有蛋,所以仍需加入麵粉,以米與麵粉80:20的比率調配,讓米土司仍然保有一般麵包的部份口感。而禪屋所使用的米,是用契作的方式購買,掌控米的來源,取得最適合與健康的米,堅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化學原料。【食土不二】的概念能在這遭遇困苦的一家人身上醱酵,實屬難得,反觀台灣社會近來不斷產生的食安問題,有能力的大企業卻只顧自已利益,製造傷害台灣人民的食物,來成就自已的偉大,之後再拿一筆小錢出來做公益,做企業社會責任…真是諷刺。
政府單位現在正在推動農田復耕,但種出來的農產品要有出路,這米胖的製作,若以米來代替部份的麵粉使用,除可以是一條出路外,亦可讓台灣的「糧食自已率」提高。各個國家將提高糧食自已率列為國家的重要目標,這米胖的製作,或許可以成為其中的一條路。
我在雲林故事館吃過禪屋的米吐司,確實比一般吐司濕潤,不錯吃,表面烤過應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