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恆春鎮大光社區三年前開始發展生態旅遊,除了當地志工為遊客解說潮間帶物種,今年四月首推以在地食材製作的「漁夫便當」,遊客可伴著月琴聲和鹹鹹海風,欣賞漁村景致和享用風味美食。
大光里原名「大樹房」,後改名為「大光」。里山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志遠說,大光社區有後壁湖漁港,是典型的農漁村。恆春發展生態旅遊已八年,當初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帶領下,師生陸續輔導七個社區部落,結合在地文化與資源推廣生態旅遊,即社頂、水蛙窟、里德、龍水、港口、大光和滿州。
「有了社頂部落成功的範例,也希望帶動其他周邊發展,所以我們準備資料跟居民拜訪說明,並培訓阿公、阿嬤成為解說員,居民從不信任、慢慢接受,到逐漸成為一個團隊。」林志遠說。
在地食材製成討海人回憶「漁夫便當」
受落山風影響,大光社區的農作以抗旱、抗風和耐鹽的蘿蔔、花生、地瓜、洋蔥為主。今年社區以舊稱為名,成立「大樹房文創小舖」,推廣在地農特產品,帶動地方第一、二級產業發展,先前已推出「牛樁仔蘿蔔乾」和「菜豆仔乾」,今年四月再推由社區媽媽製作、具討海人回憶的「漁夫便當」。
林志遠說,牛樁仔蘿蔔是特有種,台灣只有恆春和宜蘭才有種植,跟美濃的白玉蘿蔔相比,皮比較薄,適合煮湯;菜豆仔乾則是用細長的菜豆,採收後以恆春溫暖的太陽曬成乾,適合燉煮排骨湯。
許多觀光地區都會推風味餐點,「我們希望吃能跟在地文化連結,」林志遠說,今年推出的漁夫便當是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以往討海人出海,母親或妻子會準備愛心便當,菜色包含鹹魚乾、花生、地瓜,即使飯菜涼了,仍是最美好的滋味。

食材重視生態永續 社區互助
漁夫便當食材重視生態永續,例如主菜鯖魚是配合墾管處2014年推動的「食在愛海--永續海鮮創意食譜」,而非用在地特色魚種鬼頭刀和飛魚。
林志遠說,永續海鮮魚種分成綠燈、紅燈、黃燈,綠燈可以安心吃、紅燈不能吃,黃燈是可以吃但要報備,不過,因考量到永續精神,最後選用數量足夠的鯖魚。
便當還有另一個特色,即採「跨區合作」。林志遠說,因為同時還有其他社區在發展,「他們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兄弟姊妹,」希望讓每個社區的產品特色化,避免彼此間削價競爭,並相互串聯。例如原本米飯想用台東的池上米,但因擔心運送過程消耗能源,剛好鄰近社區龍水有「瑯嶠有機米」,以及全台最南端的茶區港口的冷泡茶,因此就地取材,組成特色餐點。

在地解說員親自導覽潮間帶,有別於消耗型觀光

除了漁夫便當,大光社區生態旅遊還包含探訪日、夜潮間帶和花生體驗遊程。
林志遠說,大光社區資源豐富,有海產街與水上活動,但現行的旅遊模式偏向大眾觀光,旺季遊客一多,業者間產生削價競爭,有時會忽視環境承載量,影響到海洋生物和消耗在地資源。
為了減少環境破壞,並結合社區特色,2012年12月開始,大光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希望有別於消耗式的觀光,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輔導下,培訓居民成為導覽員,並成立大光社區巡守隊,除了監測海洋資源,也跟在地警方建立通報網,嚴格取締不肖業者盜採資源。
大光社區服務窗口賴政得說,日間跟夜間潮間帶的物種豐富,能近距離接觸海參、海星及其他特殊物種,遊程還包含帶遊客體驗採收花生及豆腐DIY,因大光靠海,土壤為砂石土,適合種花生,採收完再利用花生的汁液製成豆腐。
大光社區同時也是月琴大師陳達的故居,嘗遍在地美食的同時,還可以坐在大樹下,聽社區居民民謠開唱,邀請遊客共享漁村樂。
林志遠說,等到「大樹房文創小舖」營運穩定後,將把收益的10%回饋社區作為發展基金,未來也會持續將生態旅遊及文創產品緊密結合,支持珍貴的地方產業。

漁夫便當資訊:
4月份開始,大光社區「漁夫便當」正式上市,初步營運期間,除配合生態遊程供餐外,每日限量推出45份,每份120元,採預約制(前三天預約),10人以上接受訂餐,訂餐專線:0963-691-968大光社區窗口賴先生。
(預約潮間帶行程請上「大光社區生態旅遊粉絲頁」或上網填表單)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