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5年前開始和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法,復育水雉、翡翠樹蛙等保育類動物的棲地,這個月起慈心另外納入「指標物種」、「紀念性物種」和「棲地環境營造」,讓田裡沒有保育類動物的農民也能加入綠保標章,目前已和花蓮區農改場合作,把對環境敏感的長腳蛛、橙瓢蟲納入指標,邀請民眾多多購買有善作物,用嘴巴守護生物多樣性。
沒有保育類動物也可加入綠保標章

長腳蛛、橙瓢蟲是農民的好朋友,喜歡吃飛蝨、蚜蟲等危害稻子的生物,近年卻因農藥、除草劑過量使用,逐漸消失。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范美玲2012年開始研究稻田生物多樣性,發現有機田區的長腳蛛、橙瓢蟲數量是慣行田區的2倍,說服7位農民共6.6公頃田區,營造適合長腳蛛、橙瓢蟲的棲地環境,今年4月成為首批以「指標物種」加入綠色保育標章的區域。
以往僅田裡有保育類動物的農民,才能申請綠保標章,2013年起慈心新增「特殊動物」,讓沒被列入保育類的昆蟲「大田鱉」也能申請,不過許多農民即使不用農藥、化肥,田裡也不見得會有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因此慈心今年4月再度新增「指標物種」、「紀念性物種」和「棲地環境營造」等概念,鼓勵更多友善栽培的農民。
慈心基金會專員陳榮宗表示,想用「指標物種」加入綠保標章的農民,必須提出相關數據,證明田裡的生物多樣性,慈心會先書面審查,再實地現勘,確認農民使用適合該生物的農法,花改場這次便累積了3年資料,未來希望和學者、農業單位合作,建立稻田生物多樣性的資料庫。

但是到底什麼樣的動物才適合作指標物種呢?花改場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林立說,首先要對農業耕作方式敏感,像長腳蛛、橙瓢蟲就不喜歡農藥;第二是不能太小,寄生蜂出現的田區生物多樣性也很豐富,但是寄生蜂實在太小了,年輕人都不一定看得見,更何況老農民,長腳蛛、橙瓢蟲就是肉眼可見的生物。
此外,這兩個指標生物一年四季都看得見,二期作如果休耕,會自動躲到田埂,因此田埂必須保留一些草。
范美玲說,農民可在幼穗分化期時,在一定範圍的田區用網子輕掃,觀察有多少橙瓢蟲,有機允許使用的資材如苦茶粕,施用過多仍會影響田中生物,此時可以比較掃網前後的生物數量變化,如果先前觀測有10隻橙瓢蟲,用了生物資材後只剩1、2隻,農民就知道要調整用量。
種田埂、挖生態池也可申請

這次加入綠保標章的7位農民都是花蓮銀川有機米的契作班員,不過陳榮宗解釋,有機雖然和綠保標章一樣都不能使用化肥、農藥,但有機不一定能加入綠保,「譬如有機田區的田埂可能是水泥,綠保著重的是整體生物多樣性,所以可能希望農民在田埂種一些草,讓生物棲息。」這次還有銀川農民特地挖了生態池,增加生物多樣性。
全台已有145戶加入綠保標章,保護近200公頃土地,目前僅花蓮提出「指標生物」的概念,范美玲說,現在初步以稻田研究為主,因為宜蘭、花蓮大多種稻為生,無農藥、化肥只是基本,未來將進一步建立適合該指標生物的耕作方法,推廣到更多東部農民。
除了用生物當守門員,慈心另外納入棲地營造指標,鼓勵農民用「環境」認證,例如挖生態池、小溪、淺溝等,或是營造草生田埂、灌木綠籬、竹林、自然演替的休耕地或雜地,經過專家審核後也可加入綠保標章。
請問只要有棲地營造就可加入綠保標章 還是同時要有指標物種
只要有其中一項就可以了喔,詳情可以聯絡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