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種花草,害蟲飛蝨少5倍

許多農民為了行走方便,習慣用除草劑把田埂噴得光禿禿,不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現,如果在田埂留一些草,不僅可抑制惱人的雜草,還能增加寄生蜂、瓢蟲、長腳蛛數量,幫忙吃掉害蟲,沒有植被的田埂,飛蝨量是有植被的5倍以上;不過花改場呼籲,若要在田埂種草,記得不要只種單一草種,不同植物才能營造出多樣的生物棲息地。

營造棲息地,讓昆蟲當工人

馬利筋與橙瓢蟲_慈心基金會提供
馬利筋與橙瓢蟲(圖片提供/慈心基金會)

飛蝨是台灣稻田常見的害蟲,被吸取汁液的稻子容易乾枯死亡,稱為「蝨燒」,如果飛蝨來光顧,農民整年的心血可能就去一半。

花改場2012年起調查東部有機和慣行稻田的生物多樣性,發現有機田中的無脊椎動物物種數,比慣行田多了32種,其中又以喜歡吃飛蝨的長腳蛛、橙瓢蟲差異最大,有機田區多了一倍以上。

負責調查計劃的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長腳蛛習慣在葉稍結網,補食椿象、飛蝨、蛾、蝴蝶等討人厭的害蟲;橙瓢蟲最愛吃蚜蟲、飛蝨,若二期稻休耕,牠們就會躲到田埂雜草間棲息。

花改廠曾在稻田周遭種植草本植物「馬利筋」,一旦飛蝨和葉蟬害蟲開始肆虐,瓢蟲大軍就可以迅速移動腳步,飽餐一頓;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林立說,農改場曾輔導農民在田埂種花草,一種下去瓢蟲馬上飛過來,可見營造田埂能夠增加生物多樣性。

寄生蜂也是飛蝨的天敵,農改場調查發現,相對於有植被的田埂,光禿禿的田埂裡,寄生蜂、瓢蟲的數量比較少,飛蝨量因此多出5倍以上。

仙草當綠籬,好看又好吃

近年有農民改變觀念,在田埂種草,其中豆科的「蠅翼草」有固氮作用,可以稱加土壤肥力,而且匍匐在地宛如一片綠地毯般賞心悅目,最受農民喜愛。

不過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提醒,蠅翼草是熱帶作物,冬天溫度低時會停止生長,宜蘭有些田一直種不起來,其實農民可以選擇適合當地的草種,例如蛇莓、馬蹄金、台灣天胡荽等都是比較耐寒的作物,也可選擇不同生長期的草,不要只單種蠅翼草。

其它如倒地蜈蚣、藍豬耳也都是匍匐在地的作物,都可營造出地毯效果,而且都是原生種,適合種在田埂。

有趣的是,民眾常吃的「仙草」在以前也是常見的田埂作物,被俗稱為「田草」,要吃仙草就直接往田裡拔,不過隨著除草劑氾濫,田埂上的仙草消失無蹤,現在竟變成新竹特別輔導的地方作物。

在花改場的示範下,已有農民特地從水泥砌成的溝渠挖出淤泥,鋪在靠內側的田埂種起草來,吸引許多昆蟲進駐,成為農民另類幫手。

游之穎說,最好選田間本來就有的草來種,一開始仍要花比較多時間除掉大花咸豐草等強勢雜草,不過等穩定生長後,自然會達到平衡,將來就不用花太多力氣除草。

11178296_1058712000823044_3072721545153145855_n
農民挖溝渠裡的泥巴鋪在田埂上種草(圖片提供/花改場)

高低多樣化種植,滿足不同生物的需求

11178303_1058715817489329_6263027004867720287_n
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立(攝影/林慧貞)

人們的住家附近會有便利商店、藥妝店、郵局等,昆蟲也一樣需要多功能休閒場所,因此除了種草,別忘記種點花,花改場推薦可以種原生野花,如鼠麴草、水芹菜、魚腥草、夏枯草、半枝蓮。

游之穎說,開花植物可以吸引瓢蟲、蜜蜂來採蜜,而且生長高度比較高,農民可以種在田埂最邊邊,中間種匍匐的草類,既方便行走,又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5年前開始推綠保標章,保護保育類動物的棲地,今年4月和花改場合作,將棲地營造納入審查指標。

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立透露,研究團隊曾調查兩個不同村莊的稻田,發現B村的有機田,物種數竟比有噴農藥的A村慣行田還要少,原來是B村的有機田田埂已經被光禿禿的水泥取代,A村的田梗還有綠草野花,「所以不是只要有機,還要營造生物棲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