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OMG,我的玫瑰也中標了嗎?!】

呼,先破題的跟大家說,是虛驚一場…先前我有農藥殘留疑慮的玫瑰花瓣,已經送瑠公基金會檢測報告出爐,並通過311項農藥殘留的檢驗,完全沒有驗出任何農藥喔!雖然農藥疑雲已平安落幕,但內心實在有太多小新農的百轉千迴想與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們就直接進入正文吧!

11008424_678507635586760_553103315209869563_n

《事件始末》

這學期我加入北投社大青菜社,每個星期三晚上與大北投區域的小農共同販賣當季新鮮的青菜農產。三月初市集開市前,我們共同送菜至農會檢驗,檢驗方式是快速檢驗的「生化法」。第一次檢驗結果出爐,我的蔬果都合格,唯獨玫瑰出了問題,可能殘留有機磷劑或氨基甲酸鹽類的殺蟲劑。「劑量很高,大概是昨天噴藥,今天送驗才會出現那麼高的濃度。」農會的檢測人員這麼跟我說。

我十分驚訝,也開始著手找資料、釐清問題,想知道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農藥殘留大致的幾個原因:

一、就真的……有噴藥
我……真的沒噴。而且我們的花與菜混種,例如青花筍就種在玫瑰旁邊(大概是兩個腳印的距離那麼近),但同一批的檢驗結果中,青花筍合格,玫瑰卻不合格。如果我真的有噴藥,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旁邊的青花筍能安然無恙的通過檢測。

二、水與土的問題
土壤我先前已在農改場做過初步分析,沒出現異樣結果。水源的話,幾十年前田地的水源頭被自來水處徵收,此後沒有水源就引自來水灌溉。先前水源都是由自來水公司供應,亦無問題。 (補充說明:四月份之後接了山泉水,現正送桃園農改場檢驗中。)

三、鄰人灑藥
農田旁就是自來水處的水源保護區,這邊沒有鄰田灑藥的情形。

四、苗的問題
我們是買花苗回來種,不過移植時間已有兩三年以上,應不致出現「昨天噴藥」那麼高的劑量。

五、容器的問題
目前採花後是用乾淨的袋子呈裝,唯一可能出現問題的,就是日曬花瓣時所用的竹盤,我無法確認竹盤是否曾經裝過有農藥殘留的物品,這是唯一可能有問題的環節。

六、檢驗方法的問題
我上網找了很多資料,發現其他通路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雖然農友未灑藥,卻測出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的殘留。原來是植物裡有些天然的特殊物質,與檢驗溶液混合 後,會產生新的化學作用,而干擾測試的結果。我詢問一些當地農友,他們也說的確偶爾會有這種情形,例如香蕉也有一些特殊物質,即使未噴藥,卻很可能檢驗出殘留量。

《一勝二負,檢驗結果反反覆覆……》

整理出這些環節,我替換掉沒有把握的日曬竹盤,換成可清洗與高溫消毒的金屬容器,再做了一批玫瑰複驗,這次結果合格!結論是我的容器有問題,但真的會造成超高劑量的農藥殘留嗎?

時值四月,又到了社大市集每月月初團體送驗的時間,我以新容器製做的玫瑰再複驗第二次,結果又是超高濃度的農藥殘留!檢驗三次,一次合格兩次不合格,這個一勝二負的結果讓我非常困擾,更不知道怎麼對大家解釋與負責。

但至少我能確定並非是容器的問題,這兩個月我所檢驗的各種青菜與菇類都合格過關,看來玫瑰與生化法的檢驗方法特別八字不合。農會採用「生化法」檢驗,速度快、成本低、而且免費檢測,對小農來說簡直是佛心來著的德政,但不夠精確是其缺點,檢驗結果無法確知到底是使用哪一支農藥與殘留劑量。IMG_0729(1)

接著,看到玫瑰花茶殘留農藥的新聞,更讓我心頭驚驚,在請教了許多人與中部玫瑰花農前輩後,終於決定送樣品給專業的檢測機構以更為精確的「化學法」檢驗 ,檢驗報告顯示通過311項農藥殘留的檢驗,農藥零檢出!

前前後後我總共送驗四次,每次送驗都要重新摘採、挑選、日曬,從頭製作新的樣品,所以前前後後拖了兩個月,特別對之前有跟我購買玫瑰的朋友說聲抱歉,也非常謝謝大家在來來回回的溝通過程中,持續等待並支持我。經歷了這些過程,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一、有機套餐比個別送農藥檢測還便宜?!

過去我們知道有機認證的費用不低,所有權門檻也讓新農小農租地農不得其門而入,此外,再多文書證件也無法證明友善環境土地的心意(例如只要投入大量資本, 溫室蓋出來,設備催落去,台灣赫赫有名的污染大亨也都能提供有機蔬菜喲。)所以我們一直認為要發展更多替代機制來支持小農。不過近來食安風暴一波波連環暴,對自產自銷卻沒有有機認證的農民來說,手中如果有一張農藥零檢出(ND)的證明益顯重要。

但一種作物的檢驗費用要4050元,以我來說,目前種了青椒、茄子、珠蔥、四季豆、玉米、絲瓜、冬瓜、秋葵、皇宮菜、角菜、紅鳳菜、龍鬚菜、瓠瓜、小黃瓜……,以上的檢驗費是 4050*14 = 56,700 元!這還是只春夏季的部份作物,秋冬又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物,除非是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否則個別檢驗對多樣化的小農來說特別不利。精打細算下來,甚至還不如去申請有機認證,將水、土與所有作物統包檢驗,若再加上各級單位對有機認證的補助,絕對比個別送檢驗省更多。

二、花錢消災? 參與式認證?質性與量化之間的矛盾對決?

好吧,就算有機認證算下來沒有比較貴,但對小農新農而言,仍是龐大負擔,我沒有條件也沒有意願申請有機認證。雖然明明知道數字不能保證食安健康與生態平衡,但若從頭到尾都沒有檢驗也就罷了,偏偏我有兩次檢驗超標的記錄,像是喉頭哽了刺一樣,一口氣就是嚥不下去,有種「輸惹!」的感覺。

每天我在菜園看到蜜蜂在花朵採蜜,蜘蛛在枝條結網,採收花瓣時,還看到各種螞蟻蟲子等生態小物爬上爬下,但這些活潑的生態景象與檢驗數據上的「污點」好像是平行世界,不知道怎麼對話,我甚至無法說服自己,我的花上面有好多蟲蟲也,我們就先別管檢驗數據了吧,心理上無法忍受這件事成為一椿「懸案」。

這好像是質性與量化之間的矛盾對決,在食安風波之下,生產者如我,也暴露了自己對數據的依賴與執著。不過就算在徬徨的時刻,也曾收到最爽直的支持,例如我曾告知北投社大劉姐關於玫瑰的問題,她在我面前打開玫瑰罐子,看了看、聞了聞,跟我說:「顏色很好啊!味道很棒啊!」還繼續加碼購買。

經歷了這一回,心理更明白的是,要鬥要爭的,除了生產與生活的自主性之外,重新找回社群的連繫與支持,練習相信自己身體的感覺,是必須與食農政策一起齊頭努力的事情啊。

註:關於生化法與化學法的差異,這裡有表格做得很清楚喔 http://tinyurl.com/p3xbrby

 擷取 
 11140141_678507658920091_8942670932887824129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