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食農共學(二)
危機?轉機? 豬事大吉
自由貿易的浪潮迫近,台灣將為此大開方便之門!即將大舉進口的各項農產品,到底隱藏多少未知的食安問題?又會對台灣農業產生多大的衝擊?是肥了加工業者? 還是苦了台灣小農?或是犧牲國人身體健康?種種疑問與不安縈繞你我心中,因此,主婦聯盟基金會於6月開始舉辦一系列食農食安共學講座,希望藉由各領域專家 學者及產業生產者從各個面向來剖析自由貿易的真面目。
7月份由台灣畜產業談起,第一場講座特別邀請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劉志偉博士來分享:「自由的美豬VS不自由的台豬」,從自由貿易下豬肉產業談起。
食安問題一直存在
台灣食安風險一直存在!回顧多年前的餿水油(地溝油)加工成食用油、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2009年麥當勞砷油、2011年塑化劑飲品、2012年萊 克多巴胺肉品及輻射汙染、2013年化製醬油及毒澱粉製品、2014漂白芽菜及灌水肉等等。其他食安問題也從未間斷,包括蔬果農藥殘留、葉菜硝酸鹽含量過 高、肉蛋奶類抗生素危害、基改食品問題、不當添加物等。因此劉博士認為不能輕易把自由貿易與食安危機畫上等號。甚囂塵上的美豬產業也應該以同樣的心態重新 審視。
專業畜牧業
以前鄉下小孩若不讀書(冊)便會被大人揪著耳朵拉到豬舍外指著豬說:「現在不好好念書,以後只能去養豬!」藉以恐嚇不愛念書的小屁孩,早期家庭養豬給人的 感覺是髒亂、黑暗與惡臭。然而,養豬在當時是另一種儲蓄,家中急需現金時可販賣豬隻換現供小孩繳學費或其他開銷,現今農委會的官員當年可都是靠賣豬繳學 費。
經營現代養豬場可就不是一般人可勝任,因此常聽說棄筆從農(農業耕作)可沒聽過「回鄉養豬」這種論調。因為從事畜牧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獸醫、畜牧、營 養、管理、環境工程等),更需要投入大量資本、設備以求達到基本生產條件。飼養經濟動物隨時都會產生問題狀況,因此也是一個需要24小時待命的行業,勞動 力需求非常大,沒有全心全意投入的意願是無法經營好牧場。所以現在要說:要好好讀冊以後才能去養豬哦!
台灣高溫多濕,嚴格來說其實並不適合飼養豬隻(豬沒有毛細孔,極怕熱),台灣竟然每年能養出超過6百多萬頭豬(2012年/6,004,717頭豬),供應國內需求達93.9%,居肉類自給率之冠,實在可說得上是另類台灣奇蹟!
危機?
課程中劉博士隨口問:有誰拿台灣製的智慧型手機?結果只有3位學員舉手。暫且不論個人習慣與理由,可見「愛用國貨」的口號真不如預期。
這卻讓我連想中興大學曾做過的研究:你願意為有機產品花多少錢?一旦價格高到某一程度大家都會開始遲疑與拒絕購買,顯示現今大多數的民眾仍是價位導向消費。因此,當大家質疑不斷宣稱自經區能把農業做大的農委會時,也應該回頭思考消費者如何看待MIT這件事。
劉博士指出,當萊克多巴胺讓「美豬進口」成為千夫所指,其實每年早有大量的進口豬肉流入市面。依據農委會資料顯示:2013年豬肉進口量前10國中分別為 加拿大、美國、荷蘭、匈牙利、、波蘭、丹麥、瑞典、菲律賓、韓國及法國。美國早就位居第二,加拿大更是遙遙領先。
正規出口的農產品會由兩國協商後,再由各自政府嚴格把關,品質與安全也須符合進口國要求,與其大家用食安問題抗拒進口農產品,倒不如督促政府相關單位做好檢驗工作,將不合格品直接擋在境外。發生食安問題最大主因就是:官員不做事!
轉機?
現場諸多志工提出小而美農業是否可作為台灣農牧業的解藥,劉博士回應,小而美的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 一個可以作為主流的生產模式。台灣現今農產品出現定期崩盤,再以悲情訴求召喚同情採買的無限迴圈,根本原因在於產業不健全、市場不健康。農委會提倡農業三 生:生產、生活、生態,是希望將農業附加價值變大而不是現在大家一昧地追求的小農型態,若我們不把農業當成是一種產業,那農業便不會進步。
台灣養豬戶近年來經過市場自然淘汰後,已由2002年的13,054戶降到2012年的9,273戶,現今留下來的都已算是專業畜牧場,有些牧場甚至建立 自有品牌:彰化安心豬,香草豬、胡蘿蔔豬等品牌產品,至於其他牧場則可向大企業靠攏成為契約戶,讓生產走向專業分工及精緻化,這樣消費者不但能有更多選擇 也會更安心。於此,消費者也應發揮出消費力量支持台灣農業,不僅選購國產,更選擇致力追求品質的生產者。
豬事大吉
食物里程短與新鮮度是台灣肉品一大競爭優勢,國外進口肉品為耐長途運輸都需低溫冷凍,解凍肉不僅肉質較差血水也多,加上今年3月起農委會規定解凍肉或是冷藏肉須標示清楚,只要消費者只購買溫體豬或是冷藏肉就不會買到進口肉品(台灣品牌冷凍肉除外)。
面對自由貿易的大潮,農業改革與產業升級似乎已是必然趨勢,不用悲情文字訴說產品故事,而是用品質及善念傳達產業正面力量,這樣台灣農業才有未來。
自經區感覺起來應該是可以把各種進口國外初級農產加工品,出口精緻農產加工品的產業都整合集中起來。 比如農產品出口產值前十五大的羽絨及皮革,其原料進口值也是前十五大。
https://portal.sw.nat.gov.tw/APGA/GA01 (詭異的還有麻油的出口量。)
這些使用外來農產品加工後又多數出口的產業,真的是可以都集中到自貿區,進口初級農產品的動植物檢疫風險,還有混入國產品的風險,也可以集中。
其實真的還蠻悲情的。塑化劑是從乳酸飲料? 銅葉綠素是從橄欖油?(銅葉綠素有合法的添加規範) 茶飲事件是從玫瑰花茶?(所用的玫瑰花等花草真的都是食品可用原料核准的物種嗎?) 感覺上不少是要先拋出相對高階消費族群消費得起的事物、關注的議題,才會延伸到涉及基層民生的法規改革?
小而美其實還蠻難的? 能做出各種飲食體驗相對豐富的高階消費族群品嘗得出的差別,應該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畢竟在高階消費族群的體驗市場,還要跟各種國內外高階飲食競爭?(體驗包含出國到處品嘗)
大多數一般人日常應該主要吃的體驗都是來自調味料以及調理方式的差異吧?
其實真的蠻懷疑,比如以白米的食味來說,究竟有多少人能吃出現有生產品種間的區別? 有機與否的區別? 保存期限內儲放時間的區別? 甚或是合格標準上下的農藥殘留量的區別?
以及這些差別有哪些人願意支付多少代價去調整?
又突然想到另一件事,就是之前似乎有看過相關新聞,外國的超市等通路商有意願訂購台灣蘭花,但是不少狀況是台灣業者無法承接的數量,所以其實台灣的蘭花外銷,對於國際的花卉交易規模來說,其實也算是偏向小而美的小農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