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青農自創低硝酸鹽栽培法 誘發植物免疫力

許多人愛喝酒,但你知道番茄也會喝酒嗎?宜蘭農民楊文志九年前回到家鄉種田,自創低硝酸鹽的栽培方式,用威士忌酒糟(釀酒原料轉化成酒精後剩下的營養物質)當肥料,加上自創的保水技術,不僅降低蔬果硝酸鹽含量,還用獨家秘方誘發出植物本身費洛蒙,擊退有番茄癌症之稱的「晚疫病」,採收期長達半年,嚐起來又酸又甜,一咬下去就「爆漿」,培養出許多死忠粉絲。

楊文志自創的酒糟番茄,雖然遭受鳥害和病蟲害依然可以自我修復

11329829_1075576005803310_7693967638456656957_n

自創酒糟保水技術,減低硝酸鹽殘留

許多人聽到硝酸鹽就聞之色變,不過硝酸鹽和令人聞之色變的致癌物亞硝胺不同,氮素經由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硝酸鹽,讓植物吸收,適當施用可幫助生長,因此不論有機或慣行農民,幾乎都會幫植物補充氮肥。

雖然氮肥是植物生長的必要元素,但若累積過多,人們吃下過量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可能會和肉、海鮮中的胺結合,變成亞硝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便為社員開發不同等級的硝酸鹽蔬菜。

不論有機或慣行農法,氮肥施用過多都有硝酸鹽過量的風險,楊文志曾在藥廠擔任業務,看過許多人受到病魔摧殘,因此九年前回鄉種田後,不走慣行農法,也沒特別信奉有機,到處和人請益,到田間觀察作物生長原理,自己摸索健康的蔬果栽培法,創造出獨特的「酒糟番茄」。

他利用威士忌酒糟當成肥料,加上自創的酒糟保水性技術,取代有機肥,誘發植物的本能,不僅植物本身的氣味更豐富,還能減少病蟲害。

11218836_1075569412470636_766426455529754283_n
楊文志自創的低硝酸鹽栽培法,植物雖然遭受鳥害和病蟲害依然可以自我修復

楊文志解釋,為了避免農舍廢水污染,整個田區只用少數井水和露水,酒糟保水技術可以讓植物從身體裡自己保留水分,「十天不喝水,靠著露水生存就可以!」用保水技術種出來的番茄,水分多到「爆漿」,也減少硝酸鹽殘留,許多人慕名來觀摩這套技術,不過到底訣竅為何,他笑著說這是秘密。

1506514_1075561862471391_7069774656805823995_n

誘發免疫力,克服番茄癌症

11295658_1075575739136670_2089649132467829557_n
酒糟大果仙桃蕃茄自我修復(攝影:楊文志)

硝酸鹽對身體有何影響,各方看法不一,目前台灣並沒有制定殘留標準,曾有市售A菜硝酸鹽含量高達2萬ppm,楊文志自信地在網站貼出檢驗報告,A菜硝酸鹽含量僅103ppm、青蒜230ppm、龍鬚菜也僅200多ppm。

不過氮素過少的植物容易生病,因此必須刺激植物本身的抵抗力,楊文志另一個祕訣是「植物性費洛蒙誘導技術」。他解釋,植物遇到天災時會散發出氣體,讓害蟲不敢靠近,這項技術即是仿照逆境,誘發植物最原始的抵抗力。

他的酒糟番茄外表雖然不像慣行農法光滑美麗,還帶著些許黑色疤痕,不過楊文志自信地說,這些疤痕可是番茄克服鳥害、蟲害,自我修復的見證,甚至有植株患上俗稱蕃茄癌症的「晚疫病」,一度快要枯死,卻靠著自身能量修復,劫後餘生的番茄產量甚至多了2倍。

他解釋,晚疫病會從葉子、莖蔓延到果實,植物水分被病菌吸乾緊縮,透過植物本身費洛蒙以及保水技術,讓植物從內部供應源源不絕的水分,「吸到菌都累死了,」不能從外部加水,只能由植物本身提供。

文志為每一種不同的農法取了特殊的名字,例如「推波助瀾法」、「以屈為伸法」、「和解共生法」等等,聽起來像是武俠小說的練功招式,不過靠著這些自創農法,他的番茄可以採收達半年之久,還依照不同季節定定不同的採收熟度,例如冬天到4月中六分熟採收,滋味青翠甘甜;4月中到6月中八分熟採收,吃起來軟嫩甘甜;6月中到颱風季前,必須等到全熟才採收,水分雖不若先前多,但吃起來風味十分豐富。

11222642_1075568432470734_5812930081451518160_n
楊文志種了30多種蔬果,全都用自製的肥料

曬太陽減低硝酸鹽

為了減低硝酸鹽,採收時間也不能馬虎。由於植物在夜間吸收硝酸鹽,白天經過光合作用轉換成蛋白質,楊文志會在陽光出來後2~3小時採收,並按照當天氣候調整,例如春夏陽光多,大約8點到11點採,秋冬延後一小時,雨天則在10點後採收,讓植物多曬點太陽,充分分解硝酸鹽。

楊文志建議,若消費者擔心硝酸鹽過量,最好趁新鮮吃完蔬果,自己曾測試,一個新鮮的青蒜本來硝酸鹽只有100多ppm,但是放了8天後竟飆升到2600ppm。

他認為,台灣應該正視硝酸鹽過量的問題,歐盟規定一個60公斤的成人,一天只能吃200多ppm硝酸鹽,若蔬果的硝酸鹽含量達到5000ppm,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吃進去44克(1─2口蔬菜),就會超過每日基本攝取量。

另外,消費者煮菜時也要注意煮到全熟,可以減少約七到八成硝酸鹽,若沒煮熟只能減少三到四成。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