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一間販賣有機產品、推廣生機飲食的店家屹立不搖17年?讓消費者一試成主顧、員工一跟跟隨了10多年?位於天母巷弄「健康廚房」的老闆謝昭順坦言,「我只是把『真的東西』找回來,在每項農產品上清楚標出產地和農民,如實介紹給消費者,消費者自然願意相信。」
「因為自己不敢吃,自然不敢賣」
20年前,謝昭順原本在天母的士東市場擺攤,販賣手捲素食,當時他早已茹素多年,他自知農藥、化學肥料對土地的傷害很大,那時台北的有機商店根本沒幾家,但他會到樸園有機以及聖德科斯(尚未遭統一收購前)購買食材;從小他就不敢吃有顏色的糖果,「因為怕死,不敢買,自然就不會想賣假的東西給客人。」
謝昭順市場擺攤沒多久,在朋友的牽線下參觀了台東的清淨農場,他發現原來有機農產這一塊有著許多層次,其中採取「自然農法」的更為天然、友善,也因此在那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他陸續將這些堅持友善農法的農產品,帶到市場裡賣給大眾,越賣越多,後來索性在市場旁開一間小店。
用信任建立與消費者的連結
記者採訪時正值春夏交替之際,店裡的水果就有5、6種,包含鳳梨、木瓜、香蕉等,有些正值有機轉型期,劉昭順也如實標上,一到中午,店裡的客人絡繹不絕,有的選購農產品,有的喊了聲「用餐!」便找張桌子坐下,很多都是老主顧,住在市場附近的陳太太和這家店結緣快10年,因為認識劉老闆改變了許多飲食習慣,願意花錢買好食材,「我買水果一定來這家!」
經營之道別無他法,謝昭順說,誠實最為上策,像台灣採行有機農法的葡萄很少,他的店裡也沒有賣有機葡萄,所以客人要下手時,他都會特別提醒,他認為,「這沒什麼特別,我只是把真的東西找回來,消費者願意相信你後,一路走來就很輕鬆。」
比起商業化的有機農產 自然農法更天然
店裡除了販賣有機農作物、加工品外,謝昭順會特別向消費者推廣自然農法的農作物,他說,自然農法和一般快速、大量或使用網室生產的有機農產品不同,自然農法需要2到3年的時間醞釀,讓土地慢慢恢復原始生態,等到那時只要把種籽或種苗種下,其餘交給老天爺照顧,不施任何的有機資材,也沒有任何病蟲害防治。
謝昭順隨手拿了店裡販賣的自然農法小黃瓜,清洗、對扳,清脆的聲響不絕於耳,他指出,採自然農法前需先「自家採種」,所謂的自家採種就是將老的種子挑起來,明年再種,因為種子對這塊土地的四季變化有記憶,播種下去後,不施肥料,種子為了尋找成長的養分,懂得與旁邊的雜草競爭養分,它的根系會長得很深,深層的土壤裡通常飽含礦物質,所以這類農法的農作物都會含有大量礦物質,因為沒有施以肥料,硝酸鹽含量僅介於0到100間。
土地、蔬果長的快樂 人吃了才健康
謝昭順之所以喜愛推廣自然農法,是因為它沒有太多人為的成分在裡頭,不是用「人的腦袋種出來的東西」。他提到,有些有機很商業,細細計算肥料該施以多少的氮磷鉀,讓蔬菜快速長大,卻沒有去思考這些植物長的快不快樂,往往這樣的菜很嫩很甜,但不如自然農法種出來的蔬菜強壯、清爽。
謝昭順在宜蘭員山鄉也有一塊田,採行自然農法栽種當季蔬果已有7年的時間,他指出,台灣堅持這樣農法的農民約有100多人,這樣農法的精神就像森林裡的大樹一樣,將人為的介入降到最低,讓土壤裡的微生物群快樂成長,因為不能施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所以「蟲吃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的」,他說,一般害蟲最多會吃掉40%到50%的產量,人類若心有與自然界共存的心,有這樣的理解與共識,其實不用藥很簡單。
販售有機蔬果,店裡可以拿到3成的利潤,但自然農法的蔬果因為價格更高,許多消費者無法接受,所以店裡通常都是以成本價賣出,不過謝昭順仍然甘之如飴,他認為,台灣太小,大家很容易為了競爭而壓低價格,但追求便宜的背後就是做假,所以消費者自主意識的抬頭,相信要買真的食材很重要。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近日來毒茶風暴越演越烈,可以想像一定會燒到日常吃的葉菜類,我們要如何才能吃的更安心呢?除了政府把關跟種植者良心外,有機農業的推廣相信是更為重要的。
聽不懂這篇報導的中文在說什麼?什麼是「真食物」?蔬菜吃起來嫩與甜是一種口感,是表達一種感受,雖是主觀,但普遍的主觀感受可視為客觀;蔬菜是否強壯是相對於植物對抗病害的自體能力,或是抵擋強風等外力的能力。菜越老對抗外力就越強,但抵抗病害則不同,它取決於土壤是否健康,這與口感有何關係?如何能說嫩與清甜的蔬菜就不夠強壯?至於清爽則是一種料理方法帶給食用者的主觀感受,也與食用者當下的心情相關。這種置入式配合特定餐廳的商業訴求來混淆普羅大眾對健康蔬果與農耕方法的認知是極為可恥的手段,不僅傷害農業發展,更不利於整體健康飲食推廣與教育。
計算氮磷鉀要素的施用量是合理化施肥重要的步驟,與生長快速有什麼關係?有機肥料施用在土壤再經由微生物分解為植物可吸收的氮磷鉀要素都需要15~20天的時間,又不是化學速效肥料,再怎麼施用也快不起來。反之,不去依據各別農地的肥力狀態去計算氮磷鉀施用比例,是一種無知,更是一種不認真培養地力的懶惰,如果這是自然農法的主要訴求,那這篇報導的記者就太污辱自然農法的農民智慧,好像這些崇尚真樸自然是反科學分析的低知識水準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