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學校: 孝威國小(6/8、陳保華主任)、馬賽國小(6/8、洪安正主任)
孝威國小一直在五結鄉農會的輔導與支持下,有著食農教育相關活動的進行,進到孝威國小的校園,根本就是一座被稻田圍繞的小學。不過,等到跟陳保華主任相談後,才發現孝威國小完完全全是農會推廣股長期主動接觸推動的對象﹐他們的食農教育在校方幾乎全無著力,陳主任僅需要負責配合農會,在校內便有溫室栽種各式蔬菜的活動,不過,被稻田圍繞的孝威國小,卻是完全沒有稻米栽種的相關活動與課程,頂多配合農會辦理片段式的插秧活動,或是米食料理、端午包粽的活動,完全與他們的環境脫鉤。奇怪的是,為什麼五結鄉農會會一直以孝威國小為米食教育的長期推動對象呢? 我心中一直思索著。
探訪馬賽國小前,就已經知道他們今年的食農教育活動已經暫停,原因是幫助他們的農夫去年意外過世。感覺上這其中必然有著重要的故事,因此,即便食農教育暫停,我們還是探訪了馬賽國小的洪安正主任,希望了解這位過世農夫對學校的影響。洪主任帶著我們環顧學校已經荒蕪的植栽,真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不過,教室裡的讀書聲依舊響亮,孩子們依舊在操場上快活的嬉戲。
荒廢的農具文物室- 賴明廷老師
在與孝威國小陳主任的談話,一直圍繞著五結鄉農會,歷年來星星點點的食農活動,2015年3月配合農會,學生和家長一起去插秧,校內以五年級的那一班為主,進行蔬菜種植的食農教育活動,選擇五年級是因為班導有興趣,2014年則配合全國教師會的種雜糧活動,「那年12月,我們種了小麥、黃豆、芝麻,還有蕎麥。重在溫室裡不太好,很多都長不出來。」陳保華主任說:「其實種稻是小朋友最不愛的活動,時間很長又很累,不容易看到成果。真的需要有老師有意願來帶領才行。否則小朋友寧可種種番茄、草莓,又漂亮、好看、好吃。」
就在我們正要離開孝威國小之時,陳主任眼睛一轉說:「其實,我們有一間農具文物室,你們有興趣看看嗎? 裡面的文物已經很久了,曾經我們發現有蟲蛀問題,一部分我們移到樓上,一部分卻因為體積太大、蟲蛀嚴重,我們根本不敢動它。」
打開塵封的文物室大門,門口連招牌都沒有了,教室裡充滿霉味、陳腐味,只是當燈光一打亮,我心裡驚呼一聲,「怎麼有這麼完整的農具展示? 」
民國88年,一對在孝威任教的夫妻檔教師,其中的賴明廷老師本身就是在地人,有感於社會變遷,農村中的許多物事都被棄置,於是他便四處遊說,將這些農村文物集合在孝威國小裡,成立了這間文物室。「很可惜,後來賴老師過世了,他的太太便帶著孩子回去南投,這間文物室也就荒廢了。」陳主任說:「賴老師真的是非常用心的老師,當年結合農會,帶小朋友作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
我終於明白,為何五結鄉農會持續著與孝威國小的合作關係,也體會到一位用心的教師,即便謝世,他的影響力還是可以持續十幾年的時間。原來孝威國小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了食農教育,而且成果豐碩。
最後,陳主任送給我一本當年編的孝威國民小學「民俗文物圖錄」。
看著圖錄,我想像這間文物室重建後再現光明的情景。
大樹上的蘭花- 鍾茂樹老師
當我們坐在教師辦公室裡,談著馬賽國小食農教育停止的原因。洪主任指著校園裡的大樹說:「你看那樹上的蘭花,就是鍾茂樹老師幫忙種植的。」
鍾茂樹,是宜蘭地區有名的有機農夫,也是在宜蘭最早進行有機農業的先驅。不只如此,他也是無尾港文教基金會的重要成員,一直用心於地方傳統的延續,長期關心環境議題,更是蘇澳、五結、羅東地區有名的鄉土老師。由於他就住在蘇澳,因此,馬賽國小的食農教育,完全仰賴著鍾老師的指導。
位於馬賽街上的馬賽國小,雖然是鄉下學校,鄰近卻沒有農田,學校的面積也小,因此,鍾茂樹給他們安排的是「可食風景」概念的食農教育課程,至於,食米教育部分,則是與蘇澳鎮農會合作,針對五、六年級的小朋友辦理講座活動,其次則利用寒暑假期間,配合農會計畫進行諸如插秧、收割等活動。
雖然,馬賽國小食農教育暫停,但隨著洪主任巡校園,還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漂亮的風景。「鍾老師從前年(2013年)起帶領同學在學校任何可能的地點栽種作物,去年我們種了大陸妹、辣椒、九層塔、高麗菜、空心菜。」「不過,種在操場邊緣的東西,很快就被小朋友踩死了,在二、三樓走廊圍牆上的花圃中,則種滿了各式各樣的作物。」現在,這些花圃不是荒蕪,就是長滿雜草,不過,二樓一個花圃上的三棵木瓜樹,倒是展現出了強韌的生命力。
校園大樹上的蘭花依舊艷麗,鍾老師過世後的馬賽國小,正期待著另一位有心人的提攜與用心。
鍾茂樹先生意外逝世,真讓人震驚。好人會上天堂與西方極樂世界。願他安息。